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7年12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杂 说
2017年12月24日

儿童诵读《离骚》的教育启示

■ 仲虎超

大学时,我就喜欢古文。受我的影响,最近,孩子自发地诵读《离骚》,特别是首段末句“来吾导夫先路”,孩子朗诵“吾”字时,学我一样,把音节拉得很长,显得既有古韵,又让人感到有趣。要知道,他才4岁多。要做到这一切,很不容易。为此,我还诹诗一首,曰《偶感》:人生四十方梦觉,会读乐观从所欲。闲来健行睡点雨,可怜离骚入儿音。放下手中的笔,想想孩子诵读时的模样,忍俊不禁之余,尤感欣慰。

客观而言,《离骚》绝对算得上古文中比较艰涩的篇目。事实证明,一篇艰深晦涩的文字,4岁的儿童完全可以背得丝毫无二,并以此为乐,不存在任何功利的目的,这实在很有意思,这里面蕴藏了很多教育的启示,值得每一名教育者(包括家长)用心反思。比如,儿童心目中关于学习内容是有趣还是乏味的标准问题,儿童的学习参与度受到哪些因素制约,对教育者的认同感等要素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知之”“好之”甚至“乐之”的实现途径等。当我们把这一个案与很多相关的案例放在一起,反复地进行比对和研究,无疑会发现更多有意义、有价值,也更能站得住脚的教育启示。这些启示,用语言准确地提炼和表达出来,就是一个个来源于教育实践,并能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的有关教育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有了这些有益的教育启示,接下来,我们不难发现,其实《离骚》只是一个代表,即一项很普通的学习内容而已,事实上,它可以是《诗经》、《理想国》,也可以是儿歌《小老鼠上灯台》,或者《西风颂》等。这些都是成人世界里的难与易、有趣与乏味等人为划分,儿童世界原本并没有这样的概念。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习者和学习内容,教育者都会显得很清醒,有明确的思路,知道为了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现实该先从哪里入手,问题的关键在哪儿,知道该如何跟特定的儿童打交道,知道为了帮助儿童更好地成长,眼前自己需要做什么、能做什么,需要把握怎样的分寸,并制定长远的规划。

从儿童诵读《离骚》的实践到一连串的教育启示,再次提醒我们,从儿童的自然状态中窥见其兴趣,从大量的现实案例中获取有价值的启示,从提炼出的教育规律中帮助儿童更好地成长,是对儿童作为学习者心理的最大照顾和成长的最有力帮助,这样的做法应该成为每一名教育者(包括家长)的思想共识和行为选择。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和孩子的平常交往中,我们才更有可能洞悉某些不当做法的界限,合理地把握行为的分寸,有效地摆脱专制、胁迫、诱惑、道德绑架、片面秀娃儿等行为误区,尽可能激发孩子更多的内动力,引导其积极参与学习,学会享受过程,不断获得成长。

如今,在学校和家庭里,很多孩子从小喜欢诵读《唐诗三百首》等经典,这释放了非常好的信号,它让“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显得抓而有形、有力,也有方,也让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传承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源头活水”,并得以源远流长。每一个有民族感的中国家庭与教育者,都应该为此而助力。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