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勇立改革潮头的宿迁中学
宿迁中学
在宿迁这片沃土上有许多值得书写的改革故事,而宿迁中学作为宿迁教育的名片,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紧跟时代脉搏,紧扣教育要义,用改革思维优化发展理念,以改革勇气推进教育教学,进一步推进综合改革,实现领先发展、创新发展、带动发展,使宿迁这面教育旗帜始终勇立改革潮头。
改革
贯穿于宿中创业发展的历程
宿迁中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筚路蓝缕的改革史,也是宿中人薪火相传的创业史。
1927年11月,省立中学钟吾学院正式招生,3个初中班150人,历经91年发展,已壮大到83个班4000余名师生,校舍也由几间简陋昏暗房舍发展到20多栋超过13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校园,宿中的创业和发展可以分为建国前、建国后、改革开放、建市和新时代几个阶段,尤其是搬迁至新校区后,宿中才真正迎来飞速发展时期。
2006年,宿迁中学搬迁至宿城新区,为了使学校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积淀与现代的育人环境有机结合,学校规划设计追求现代理念,俭朴大气、开放流畅、绿色生态、方便实用、功能齐全,体现生态化、园林化、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等特点。每幢楼之间楼楼相连、楼楼相通,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人与校园和谐的思想,缩短了行走距离,方便了师生工作和学习。主楼明德楼采取大鹏展翅状,东西两侧展开,象征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学校建筑大气磅礴的点睛之笔,楼前的明德广场建设景观和绿化相辅相成,广场中心建有日晷、地动仪、天体仪等天文仪器雕塑,辅以假山喷泉,独具特色。学校教学、生活、运动三区分离,布局合理。
校园绿化建设坚持高品位、高档次、大面积,以银杏树、香樟树、榉树等作为主要品种,各类乔灌木达50余种,校园内有景观河绿化区域、田径场西侧绿化区域、民族园绿化区域等集中种植苗木区域,校园绿化覆盖率达43.1%;校园内所有路道两侧建有绿篱带,配有校园文化灯箱,文化石刻交相辉映,每一幢教学楼都以鼓励师生积极向上的古语警句来命名,营造了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氛围,每一块墙壁都起到了育人的作用。
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品位,近年来,宿迁中学多方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创建优美的办学环境。
场馆硬件建设上,新建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探究实验室,新建了通用技术实验室,完成了气象馆、天文馆、美术馆、天文台建设和音乐教室改造;校园建设上,完成了校园绿化改造、天文广场改造、校园监控系统建设,增加校园广播新系统(室内)1套,完成了餐厅屋面改造;信息化建设上,宿迁中学智慧校园正在建设中,电教设备已全面升级。2017年,为迎接九十周年校庆,在硬件上,学校对图书室、阅览室进行改造,添置图书及设备,根据一流高中教室的配置标准增添电教设备,完成校史馆改造建设,完成办公条件升级改造,校园楼体外墙全面粉刷改造完成。在软件上,升级改造数字化平台,增加校园职能管理系统。根据江苏省《建筑工程消防验收规范》要求,采用抗震加固新技术,完成校安工程施工。
学校还为学生宿舍、教室安装了空调,建成了校园书吧、教职工健身中心、体育看台、民族园、京东艺术楼等工程,经过几年来的精心规划,统筹安排,校园环境得到逐步改善,宿迁中学校园已成为师生的诗意栖居之所。
创新
构建自己的鲜明特色
改革的过程就是革故鼎新的过程。宿迁中学91年的巨变,始终有两个没变,一是“明德明志,大成大器”的办学思想没有变,二是“见贤思齐”的校训没有变,在变与不变间,用传承坚守,用创新拓展,用特色丰富,在与时俱进中构建自己的鲜明特色,当好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和质量内涵提升发展的“领头羊”。
正如校长王孝玲所说:“改革创新是学校跨越发展、激发活力的根本动力。”提炼并确立新时代学校发展的“大成”文化纲领,从共识走向自觉。
打造“成事”的教干团队。学校党委旗帜鲜明讲政治,强化责任抓党建,丰富学习形式,抓好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效能。教干和党员干部是学校的骨干与中坚力量,是学校决策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又是学校领导班子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学校党委从理念更新、制度约束、机制保障三方面让教干“成事”,连续三年测评的称职率和优秀率均在98%以上,充分发挥了团队的力量。
构建“成名”的教师队伍。着力锻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理念先进、具有影响力的教师队伍,以“知荣辱、明是非、存感激、有担当”十二个字作为教师队伍的行为规范,争做“四有”教师。以“特级教师工作站”“名师工作室”建设为抓手,形成以名师为核心的高层次骨干教师团队和专家型教师研究群体,实行教学“六认真”定量考核,建立激励机制、评价考核体系。目前,学校已有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2人,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3人,省特级教师3人,市名教师、学科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52人。
追求“成才”的学生群体。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理念,细化德育养成,加强情感体验,举办远足之旅、文化艺术节等,创办13个文化社团,陶冶了学生情操。推进课程建设,实施三类课程,开展“四维一体”,申报省级课程基地,提升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素养;开设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40余门校本选修课程,关注个性,彰显特长,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创建“成功”的品牌学校。围绕“大成”文化建设这一总目标,促进“大成文化”的深化与内化,通过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层面展开多种形式的年度和学年评选活动10多项,来培养优良校风、凝聚严谨教风、培育浓郁学风,“十佳三好生” “十佳管理者” “十大年度人物”等,把“身份亮出来,形象树起来”,推进有自主研习、有合作探究、有展示点拨、有拓展创新的课堂建设,成效明显,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向师生认同、家长信赖、社会满意、具有示范效应的品牌学校渐行渐近。
初心
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改革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一种自我完善和传承创新”。一位有4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如是说,他独到的见解肯定了宿迁中学走过的改革发展创新之路。“我们这么多年来学校的改革初心就是办出人民满意的学校。”
为了这个初心,市委、市政府为宿中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发展,给予政策、资金、人力等关注与支持。市教育主管部门给予细致的关心和服务。社会各界也给予热心的关爱,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子也以多种形式回报母校。
为了这个初心,宿中人进行着改革发展接力赛,每每在重要发展转折点上,他们都集思广益下好“先手棋”,从建市之初的扩建扩招,到创评省四星级高中;从校区建设提档升级,到教室、宿舍等内部配套完善;从教育教学规范提升,到30项管理制度、考核评价办法的施行……他们都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青春无悔。
为了这个初心,宿迁中学引进名校名师外教,推进开放办学,跨出从“好不好”到“优不优”的历史性步伐。2015年9月,由宿迁中学、马陵中学、市钟吾初级中学、市实验小学等学校组成江苏省宿迁中学教育集团。“利益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已变为现实,作为集团核心校的宿迁中学发挥着文化、管理、师资、课程等方面的辐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进行了改革与创新性的探索。
宿迁中学的师生们用沉甸甸的成绩单回报初心,回报社会期待。高考、小高考、学科“奥赛”方面成绩出色,每年都有一大批学生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985”高校。2017年,全校6名学生考进北大,15名学生考进南大,100多名学生考进“985”高校,300多名学生考进“211”高校 。2018年,一本上线率71.08%,二本上线率99.63%,其中400分以上8人。“新疆班”连续3年二本达线率和录取率均为100%
宿迁中学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荣誉60多项,涵盖学校工作方方面面,连续获得宿迁市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卓越奖“特等奖”“市直教育系统目标管理优秀奖”等荣誉称号,并被江苏卫视、人民网、《江苏教育》等媒体关注与报道。
“把目标锁在山顶,我们才不会在山腰止步;把目标定在远方,我们才不会在驿站停留。”这是王孝玲校长发出的继续改革创新发展的“奋进誓言”。宿中人一刻不敢懈怠,因为,从追赶到领先再到领跑,唯有勇立改革潮头者胜。
本版组稿:邹巍 朱麟 版式:葛祎秋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