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进移风易俗 助力乡村振兴
沭阳:文明新风筑牢乡村振兴之“魂”
文明,是乡村最“真”的幸福底色,也是群众最“实”的美好依靠。近年来,沭阳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把推进移风易俗、建设乡风文明作为服务群众、引领群众的民心工程持之以恒抓紧抓实。
大操大办少了,新办简办多了;吹吹打打少了,文化活动多了……一少一多之间,淳朴清朗、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在沭阳大地激荡。自2020年起,沭阳县以减轻“人情负担”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俭朴的“沭阳习惯”,每年为全县群众减少不必要的人情消费支出约13.8亿元。数字背后折射的是厚厚的“民生账”“经济账”,更是让居民入心入脑的“文明账”。
如今,行走在沭阳县的大街小巷,一幅以“文明”为底色的和谐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是推动现代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沭阳县持之以恒推进移风易俗,着力营造乡村和谐、文化繁荣、崇德尚善的社会风气,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能。”沭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姜若鸣说。
1 丧事简办 不让大操大办之风坏民风
推进农村丧葬习俗改革,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家里老人去世了,很多人出于面子,会大操大办,不仅请吹鼓手,还要搭舞台进行演出,请职业哭丧人……过去的沭阳,丧事烦琐复杂的流程让人直呼“办不起”,俨然形成了一股奢侈攀比之风,在给群众造成沉重经济负担的同时,也让群众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
沭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出版局局长杜建军介绍,过去的沭阳农村,老人去世办丧事一般要持续三天左右,由女儿和女婿出钱找吹鼓手,就算再困难的家庭,最少也要请“两吹一打”三个吹鼓手,光这一项就要花费几千甚至上万元,再加上摆酒席、迎祭桌等其他事宜,一场丧事没有两三万元办不下来。
不仅是铺张浪费,有些恶俗还带坏了乡风民风。有的家庭讲究所谓的排场和面子,将丧事办成“喜事”,把葬礼的吹鼓手换成了乐队,把挽幛和花圈换成了电子拱门、电子花圈,有的专门搭舞台请表演队,甚至跳热舞等恶俗节目也夹杂其中,个别演出内容荼毒青少年,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
丧事简办,关乎社会风气,也是乡风文明的体现。为减轻群众的经济和人情负担,培育乡风民风,沭阳县制定了白事移风易俗工作流程,倡导丧事不摆电光门、电子拱门、电子花圈、氢气球,不晾花圈、不迎祭桌和猪头三牲,不请吹鼓手、不搭舞台、不演出,提倡本村人吊唁不在事主家吃饭,精简规范办丧流程。
为调动群众积极性,沭阳县各乡镇也纷纷拿出实招。召开人情新风座谈会,向群众谈危害、算“经济账”;村两委、民政等部门在丧户办理相关手续时签订丧事简办协议,上门送花圈吊唁,免费提供播放哀乐的音响设备。
前不久,该县龙庙镇庄塘村有老人去世。得知消息后,村支部书记章大法主动上门吊唁,对遇事家庭进行慰问。“一开始有的家庭不理解不配合,通过这几年坚持不懈的宣传引导,丧事简办已经成为村里群众的共识,搭台唱戏、低俗表演、炫富比阔等情况已经杜绝。”章大法说。
据了解,仅丧事不摆电光门、不请吹鼓手等即可为每个遇事家庭节省1.5万元左右的支出;据测算,通过白事简办,全县每年可减少人情支出约2.7亿元。
村里的丧事简办,少了“金钱味”、多了“人情味”,成为沭阳县破除陈规陋习、培育文明新风、减轻群众负担、提升群众幸福感的缩影。
2 婚事新办 不让“甜蜜”成为负担
去年,“浪漫2·14”“相约5·20”“情定七夕”等集体婚礼颁证仪式,为88对新人颁发结婚证书、举行婚礼仪式。婚事新办的新风,正在沭阳蔚然兴起。
婚礼作为传统文化中的四礼之一,蕴含着对未来婚姻生活的美好希冀。然而,曾经一度,沭阳县不少农村家庭甚至出现“结不起婚”的情况。结婚成本持续走高,男方家庭不仅要准备金戒指金项链金手链“三金”、车子、房子,彩礼一般都要8万、18万,等等不一。不少家庭因为高额彩礼“东拼西凑”,出现了“子女存银行,父母还贷款”现象。
治理高价彩礼,关乎公序良俗、社会文明,也是广大群众的普通心声。对此,沭阳有关部门通过走访、调研、座谈等形式,全面凝聚共识,力推婚俗改革,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拒绝高额彩礼,迈向幸福人生”的新型婚恋观。
订婚仅宴请直系亲属,不收礼金;结婚宴菜肴以地方特色为主,不上高档烟酒,随礼不超两百,在“5·20”“七夕”等重要节点,举办“集体婚礼”“集体颁证”等主题活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真正让彩礼风俗回归正轨、爱情回归本心、人情回归本质,有效遏制了天价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正之风。
值得一提的是,沭阳县把文明节俭操办婚丧喜庆事宜问题治理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考核内容,建立健全村(社区)红白理事会等基层组织和服务阵地,把婚事新办纳入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让“小规约”成为深化婚俗改革的“硬杠杠”。
沭阳县民政局局长相如斌介绍说,沭阳还将婚俗改革列入“五社联动”试点,积极探索建立“法律+婚姻家庭”“社工+婚姻家庭”“志愿服务+婚姻家庭”等服务模式,不断提升广大群众对婚俗改革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今年,沭阳县还出台《关于沭阳县婚俗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规范党员和公职人员办理婚丧喜庆事宜的规定》,将婚俗改革工作纳入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引导婚姻当事人自觉摒弃高额彩礼、铺张浪费等旧俗陋习,为形成良好社会新风尚提供制度支撑。
如今的沭阳,文明简约的婚俗新风吹进了千家万户,婚事新办简办蔚然成风。
3 小事不办 不让“人情债”越堆越高
一杯清茶敬恩师、一张合影作留念、一个电话表谢意……“拒绝‘升学宴’ 引领新风尚”,今年的毕业季,沭阳县10所高中校长向当地师生和家长发出联名倡议,这已是沭阳县连续5年开展拒绝“升学宴”活动。
“与宴请相比,这样的表达更加纯粹、深沉、美好,令人回味无穷,也更能表达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之情。”沭阳县如东中学校长周桂官说。
拒绝升学宴请,文明表达祝福,正成为沭阳人践行文明新风的重要内容。
沭阳是人口大县,也是教育强县。2020年之前的毕业季,是宴请季、攀比季,更是浪费季。每到升学季,就有部分人借“尊师重教”的名义,大操大办“升学宴”,一度让“升学宴”走了样,餐桌上的浪费与日俱增,人情往来的“份子钱”让不少人生怯,群众不堪重负。
为减少“餐桌上的铺张”“舌尖上的浪费”“人情上的负担”,自2020年起,沭阳县以拒绝“升学宴”为突破口,坚持党委号召、政府推动、舆论引导、全民参与,紧扣学生毕业、升学节点,探索出一系列特色做法。全县多所高中的校长联名发出倡议书,组织“不办升学宴 健康成长行”万人签名承诺活动,鼓励通过“一杯清茶表谢意”“一张合影留纪念”“一页贺卡送祝福”等形式,向老师及学校表达感恩之情……据不完全统计,一个升学季,全县减少铺张浪费约3.6亿元。
此外,沭阳县还组织举办更多有意义的仪式代替之前大操大办相互宴请的不良陋习:在新生儿满月时送银手镯等纪念品,在70岁以上老人过生日时送蛋糕,举办集体送军、集体送学茶话会等。
坚持不懈,必有回响。如今在沭阳,新生儿满月、老人过寿、升学、成人礼等人情事项多为家宴,大操大办的现象大幅减少。
4 诚信经营 不让美丽经济“失色”
今年8月,沭阳县《绽放“诚信之花” 助力网络文明建设走深走实》案例,成功入选2023年度网络诚信建设典型案例。
诚信经营是商户的立业之道,兴业之本。诚实守信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全国闻名的“花木之乡”,花木产业在沭阳县农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在花木直播行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部分商户出现了虚假宣传、以次充好、货不对板等不诚信经营行为,不但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且影响了沭阳县花木产业的形象。
为擦亮“花木之乡”招牌,2021年起,沭阳县连续开展“春雷”“猎鼠”“雷霆”“利剑”四大行动,县直相关部门及镇村每日开展诚信巡查,对不诚信电商涉及行政违法的,从严查处,构成犯罪的一律判处实刑。
坚持以打开路、以案破题,让文明电商、诚信经营成为“美丽经济”的鲜明底色。近四年来,该县共计查办花木种苗领域各类违法案件429起,罚没款1737.7万元,采取刑事强制措施69人。
要打击震慑,更要严格监管。沭阳县成立全县网络电商互助联合会,构建团结互助、竞争有序的良好发展机制;全县104个花木电商经营村(社区)建立诚信经营村规民约,各电商经营者签订诚信经营承诺书;创新推出快递包裹“诚信标签”,标注职能部门监督电话以及投诉平台二维码,要求每一件花木种苗快递必须张贴,网民通过扫描标签二维码可随时随地投诉举报,累计发放7亿余张,网民满意度达95%。
此外,沭阳县还定期组织开展“花木诚信电商”“花木诚信企业”“电商诚信经营户”“诚信花木供货商”等诚信典型评选,并在平台推荐、优先采购、经营扶持等方面予以支持。从“要我诚信”到“我要诚信”,诚信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截至目前,沭阳县共计评选表彰“花木诚信电商”263户、“花木诚信企业”162户。
全国首次由县级单位承办的《盆景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正式发布,“新华·沭阳花木电商指数方案”通过国家评审,将沭阳花木产业话语权提升至全国层面……当前,沭阳县不断擦亮“买好花 信沭阳”诚信品牌,全力构筑起“不敢卖假、不能卖假、不愿卖假”的花木电商诚信经营生态。
乡风淳,乡村兴。沭阳县把乡风文明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催化剂”,以一系列扎实有力的举措,探索出一条乡风文明建设的“沭阳路径”,一粒粒文明的种子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已然成为当地最动人的风景。
本版组稿:魏欢庆 朱婉菁 相哲 张蒙 丁华明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