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泗洪:
精准定位、抢占身位,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地区生产总值三年连跨两个百亿级台阶,成功进入全国县域实力百强榜……迈入新时代,泗洪鼓足争先之志、笃定必胜之心,奋力绘就跨越赶超精彩画卷,充分彰显了“中流砥柱”的责任担当。
“市委赋予泗洪‘中流砥柱’的板块定位,既是信任与肯定,更是激励与鞭策。”泗洪县委书记杨云峰说,泗洪在全市、全省高质量发展中精准定位、抢占身位,锚定苏北产业强县、江淮创业新城、华东生态之都、长三角改革高地“四大定位”,争先进、创一流,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坚持工业强县、产业兴县,持续筑牢实体经济根基
数据显示:泗洪县已拥有整车零部件生产能力,近三年规上工业企业数年均增长11.75%,带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开票始终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去年,该县绿色食品、新能源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34亿元、164亿元。
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泗洪始终树牢“三个一切”的鲜明导向,坚持“一二三产业齐抓、大中小项目齐上”,以拼抢之势接续用力,持续壮大产业新动能。
聚力抓投资、提效能,泗洪严格执行“一把手”招商、月度点验机制,综合运用专业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基金招商等招商方式,精心筹备各类主题活动,坚持“五率齐抓”,围绕开工、建设、投产全流程,加强用地、能耗、环境容量等要素的统筹调度,全力引建支撑性强的大项目。
聚力抓服务、优环境,泗洪坚持全链条服务、全过程帮办、全方位推进,充分发挥县领导挂钩服务重点企业等机制作用,常态化开展政企洽谈、银企对接活动,加大政策纾困和奖补力度,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尤其注重壮大百亿方阵、上市方阵、专精特新方阵“三个方阵”,在库企业抓增长、达标企业抓入库、规下企业抓培育、新建企业抓跟踪,持续培育成长性强的大企业。
聚力抓集群、塑优势,泗洪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大行动”,围绕 “4+3+X”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精准招引一批产业链龙头项目、上下游关联企业,全力稳链固链、强链补链,同步深化“一区多园”融合发展,充分发挥 6000万元引导资金作用,支持乡镇发展“1+1”主导产业,集中力量打造“有成长性”的业态,推动镇域经济全面起势,努力打造竞争力强的大产业。
作为全国知名的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制造企业,晨和晨智能装备(江苏)有限责任公司落户后,在泗洪“一站式”帮办促进下,迅速发展壮大,并与泗洪及周边地区40余家零部件企业建立配套合作关系,有效促进泗洪机械零部件产业向装备制造提档升级,实现产业发展的握指成拳。
坚持协调联动、内外兼修,持续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目之所及,皆是美景。”说起在泗洪县青城线的行车体验,外地游客林峰眉飞色舞。这是一条连接泗洪城区和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公路,不仅沿路风光秀丽,还将县城到保护区的车程缩短到20分钟。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内需潜能所在。为此,泗洪始终坚持协调联动、内外兼修,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更大力度推动城乡一体化、均衡化发展,努力让城市更宜居、乡村更美好。
围绕拓展发展空间夯实融合基础,以“125+N”城镇空间体系为统揽,编制落实中心城区5个片区详细规划,稳步推进城市更新,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以高质量的交通运输服务城乡融合发展,全力推进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市政道路改造提升,积极争创“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国家级交通强国邮政专项试点县。
聚焦城市经济提升融合品质,积极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紧盯平台型、总部型、支撑型项目抓招商,先后打响稻田湿地马拉松、大圆塘垂钓邀请赛等品牌,带动旅游收入连创新高,近三年年均增长14.4%。
紧扣乡村振兴彰显融合之美,加快建设农业强县,聚焦“1855”农业产业发展矩阵,大力引进精深加工、冷链物流、预制菜等农业龙头企业;全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培育乡风文明,仅去年就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7个,获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乡村振兴绿色实践优秀县等多项荣誉称号。
从改造提升后的石集乡柳山新村,可以观察到泗洪城乡颜值的变化。早晨,漫步柳山文化河道,体验人间烟火气和乡愁文化味;午后,在柳山湖文创市集喝咖啡、学扎染;傍晚,到“山与湖”露天营地来一场惬意的烧烤……这里,已经由默默无闻的苏北乡村蜕变为网红“打卡地”。
坚持改革破题、创新赋能,持续激发县域动力活力
探索实施具有区域性生态占补平衡属性的“绿票”交易,获评“全省十佳生态环境治理改革创新案例”;建立水权交易机制,全国首例蒸汽冷凝水水权交易成功签约;创新“满仓贷”获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推广……近年来,泗洪高标准完成一项又一项“国省字号”改革试点事项,一批任务由“试点”变“亮点”。
作为“春到上塘”精神的发源地,泗洪大力弘扬优良传统,坚定不移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向开放要潜力,争取更多政策红利和资源要素汇聚泗洪,切实以改革创新开道架桥,持续激发发展新活力。
持续推动改革向更宽领域挺进,泗洪围绕“四化”同步集成改革这一主线,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突出“人、地、钱”三个重点,纵深推进国资国企、要素市场、农业农村等领域改革。全县现有个体工商户119584户,私营企业25942户,实现井喷式增长。
泗洪持续推动创新向更高水平迈进,接续实施“智改数转网联”,注重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强化产才融合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持续壮大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潜在独角兽”企业为标杆的科技企业梯队,积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目前,位于泗洪经济开发区的江苏东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泗洪红芯半导体有限公司已获批“省级5G工厂”“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江苏斯迪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批“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
同时,泗洪持续推动开放向更深层次跃进,主动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等国家和省级重大战略,结合全省“1+3”重点功能区建设,拓展开放发展空间,提升南北合作共建成效。
改革创新成效到底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村里收入增加了,我们也拿到了租金。”今年以来,泗洪大力推广“共享厂房”模式,破解各村资金、工业用地、项目不均衡难题,多方参与共建厂房,实现收益共享,带动共同富裕,赢得群众纷纷点赞。
坚持人民至上、共建共享,持续刷新群众幸福指数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渔家姑娘,对荷花情有独钟,也就产生了以荷花作为创业项目的想法,于是利用临淮镇丰富的荷花资源,差异化创业,把荷花做成鲜切花,深受消费者青睐。”被网友称为“荷花仙子”的刘元梦,自担任临淮镇胜利社区党支部书记以来,就带领居民直播销售鲜切荷花创业致富。
这是泗洪千方百计优供给、增进民生福祉的生动缩影。泗洪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坚持人民至上、共建共享,积极顺应群众期盼、解决群众诉求、增进群众福祉,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于民,推动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评价地方发展水平,“富民”是一个重要指标。泗洪统筹谋实富民之举,一方面把创业就业作为富民增收的根本,深入开展“创赢泗洪”创业富民行动和“家门口”创业就业工程,完善高校毕业生、返乡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另一方面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开展中等收入群体壮大行动和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千方百计加快群众增收步伐。
以民心为心力补短板,泗洪精准对接群众“急难愁盼”,办好民生实事,优化公共服务品质,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民生七有”。就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来说,全县坚持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十年新建学校24所、新增学位5.7万个,让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学,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不断提升。
泗洪还注重关爱重点群体,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准确挖掘参保扩面增长点,推进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规范参保、连续参保,持续实施重点医疗救助对象等困难人员参保资助政策,确保应保尽保。
阔步新征程,泗洪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担当作为,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泗洪新实践而不懈奋斗。 (泗洪宣)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