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宿携手,共建苏北“好江南”
10月12日,在落日彩霞映照下,苏宿工业园区风光如画。 陈红 摄
■ 黄启源 孙菲
近日,苏州电瓷厂(宿迁)有限公司“高端瓷绝缘子生产线项目”在苏宿工业园区开工。该项目建成后,苏州电瓷厂股份有限公司将实现产能向宿迁全部转移的战略部署。
今年是苏州电瓷厂投资建设“苏瓷宿迁项目”的第13个年头,也是生产部副经理丁鸿在宿迁工作生活的第13年。2011年,苏州电瓷厂筹建宿迁公司,丁鸿和家人来到宿迁,就连小儿子都是在宿迁出生的。
如今,晚饭后,他习惯陪着家人来位于苏宿工业园区的苏州街散步。在这里,可以观赏苏式韵味的假山亭台和园林造景,还可以看到惟妙惟肖的《平江图》地雕。和丁鸿一样,越来越多居住在宿迁的“老苏州”闲暇时来苏州街,与许多当地人一道逛苏式园林,吃苏帮菜,不出宿迁,尽享苏州风情。
苏宿工业园区是江苏加快推进苏北振兴、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缩影。2022年9月底开放的苏州街,便是两地协调发展的见证。
共建飞地园区
2001年4月,江苏省委、省政府作出“南北结对挂钩帮扶”重大战略决策,其中苏州与宿迁结对。自此,苏南经济实力最强市与苏北发展最具潜力市奏响了协同进步的“大合唱”。
5年后,苏州、宿迁签订协议,拉开了合作共建苏宿工业园区的序幕。18年来,两市用飞地园区,创造了“洼地崛起”的奇迹。
“这里的‘霸王蟹’很不错!洋河酒也非常好,有时间多来。”每次和老家苏州或者外地的朋友聊天,陆惠芬都会不遗余力地推介宿迁特产。朋友们笑称:“你现在都成了宿迁市的义务宣传大使了。”——在陆惠芬心里,她早把自己当成了新宿迁人。
2011年,作为一家集半导体、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等产品研发、封装、测试与销售为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宿迁项目投产。2015年,陆惠芬担任长电科技(宿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电科技”)总经理。她初到园区时,厂房附近大多是一片荒芜。彼时,她曾深感忧虑,担心企业在这里是否能得到发展。不过,公司的长足发展证明了,长电科技和她都来对了。
长电科技正式入驻苏宿工业园区之前,园区提前组建“帮办小组”,帮忙办理各种手续、协助招工。如此“亲商”,让企业坚定信心扎根宿迁。2018年5月,企业又投资100亿元建设二期项目——集成电路封测基地。“从成立到现在,我们产能相较于原来翻了近5倍,产值从三四亿元增至十三四亿元。”陆惠芬说。
短短十几年,长电科技投资总额从15亿元追加到上百亿元,是苏北亩均投资强度最高的IT类项目。为了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或横向相关企业抱团迁入宿迁,苏宿工业园区制定了产业转移“路线图”,可成科技、苏州电瓷厂等一大批优质企业先后转移落户苏宿工业园区。
从项目转移到产业协调发展,从单方“输血”到双方共同“造血。为打造“项目研发在苏州、成果转化在宿迁”的良好创新生态,2022年9月,苏宿工业园区联合苏州工业园区在全省率先探索科创飞地。
苏州宿迁·科创之窗是苏州、宿迁两市共同建设的“科创飞地”,旨在利用苏州高端人才集聚、创新设备先进、离岸创新成果丰富等优势,推动宿迁、苏州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围绕电子信息、精密机械两大主导产业招引孵化科技型项目,苏州宿迁·科创之窗可为在孵创业实体提供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苏宿工业园区累计完成投资190亿元,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新材料新能源三大主导产业成为园区发展的强力引擎。“十三五”期间,园区以占宿迁0.16%的土地完成全市6%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7%的工业增加值、8.6%的实际利用外资、19%的企业所得税和37.5%的高技术产业产值,成为宿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在树立苏宿工业园区这一“标杆”之余,苏州宿迁两地还成功开发了吴江泗阳工业园区、昆沭高新技术产业园、常熟泗洪工业园区、张家港宿豫工业园区、吴中宿城工业园区等5个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形成了“1+5”联动发展新格局。
位于昆沭高新技术产业园的江苏机器时代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是沭阳县承接南北两地产业转移的项目。公司总经理邵月婷介绍说:“2013年公司从昆山来到沭阳,刚开始是一个生产基地,逐步发展成了区域总部,目前在沭阳总投资达30亿元。”
8个塑料瓶能做一件Polo衫,28个塑料瓶能做一件冲锋衣,每年可消耗掉300多亿个塑料瓶,生产60万吨再生纤维。在吴江泗阳工业园区盛虹新材料产业园的江苏芮邦科技有限公司,每天上演着变废为宝的奇迹。盛虹新材料产业园,是宿迁最大的单体工业项目,总投资327亿元。
“这不是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补。园内企业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达到行业领先。”吴江泗阳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谢王挽说,项目全面满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350亿元,用工1.8万余人,对宿迁打造千亿级纺织产业有着极大推动作用。
实践证明,苏州将苏南的先进理念、产业基础与宿迁的丰富资源和优势政策对接互补,产生了1+1>2的效果。
苏宿工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贾成柱表示,在历年全省共建园区考核中,苏宿工业园区连续13年排名第一。以苏宿工业园区为龙头,苏州宿迁6个共建园区,逐步形成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主导的高层次产业体系,创造了5万多个就业岗位。
深化全域合作
来宿迁工作第3年,丁鸿的妻子带着大儿子也来到这里,此后小儿子在宿迁出生。如今,两个孩子分别就读于宿迁市苏州外国语学校初中部和小学部。这些年,眼见城市变化越来越大,一家人生活安稳富足,丁鸿早把宿迁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据苏宿工业园区劳动保障和社会事业局副局长徐雷介绍,园区结合产业定位,通过实施住房保障补贴、技能专职培训、帮扶子女上学等暖心举措,让员工更好融入宿迁城市生活,“公共配套项目正在抓紧规划建设,将为园区3万名产业工人提供‘一站式’居住保障和生活服务。”
今年国庆节之前,居住在苏宿工业园区的夏景感觉胃不舒服,就近来到园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想到这里提供无痛胃肠镜检查,还有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专家坐诊,我当天就预约上了,睡上一觉胃肠镜就做好了。”夏景说。
为夏景做治疗的消化内镜中心,是苏宿工业园区2023年南北共建补短板项目之一,今年年初刚建成投用。据苏宿工业园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晶介绍,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卫健委陆续选派了多名专家前来支援,去年新增了消化内镜中心、四级中医馆、市级儿科基层特色科室等,截至目前,已为4万多居民提供了各项医疗服务。
宿迁市政府党组成员,苏宿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国荣表示,当前,苏宿合作由产业拓展至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旅游、公共事务等社会事业领域,由市级结对帮扶拓展为市县乡村四级对口协作,向更深层次、更大领域共富共赢推进。
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来,沿着园区商住区的环形步道向前,拐角处的“明日邻里中心”格外引人注目,那里超市、菜场、卫生站、图书馆、多功能活动厅等设施一应俱全。“苏宿工业园区从新加坡借鉴了新型社区服务先进经验,建设了邻里中心。3.8平方公里的商住区已成为宿迁人向往的高品质生活区。”徐雷说。
打造园区“升级版”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18年来,苏宿工业园区先后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6个国字号荣誉和40多个省级荣誉,形成了60多项创新创优成果。去年11月,由苏宿工业园区牵头起草的江苏省《共建园区建设指南》正式实施,成为全国首个共建园区建设领域地方标准。
如今,苏州的“三大法宝”之一——苏州工业园区的“园区经验”,早已在宿迁大地落地生根,尤其是令人交口称赞的“亲商服务”。苏州市严格做到人员、资金、项目“三为主”;宿迁市切实做到规划建设、社会管理、政府服务“三到位”。按苏宿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崔广全的话说,“凡是在苏州可以做到的,原则上都可以在共建园区参照执行。”
中运锚链(江苏)有限公司落地苏宿工业园区。“拿地即开工,所有行政类审批都是苏宿工业园区成立专门项目全程帮办,在人才引进、研发等方面也给了我们很多支持。”董事长赵绍德说。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部署,苏州宿迁两市协议,苏宿工业园区将在13.6平方公里的基础上新增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计划用7—10年的时间,再建一个苏北“好江南”。
围绕新目标,宿迁市发改委经济合作处相关负责人靳宏炜表示,苏州宿迁两地将加快推动产业分工由单纯梯度转移向科学合理布局转变,发展动力由传统要素支撑向创新驱动转换,基本公共服务由点状单向帮扶向实现均等均衡转型,着力打造南北合作共建园区“升级版”,助推全省实现更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
江苏省社科院社会政策所所长、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春龙建议,健全共建双方合作联动机制,完善跨市域产业创新协同联动、产业转移共同保障、基础设施共建共用、生态产品联合开发、改革经验同步推广等机制,督促落实干部人才双向挂职、任职、交流等制度。因地制宜探索建立更高效的合作共建利益分配补偿机制,探索适合共建双方发展的合作模式,最大程度调动双方合作意愿。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