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赋能 育人有“数”
——喜看宿迁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变革的生动实践
2022年8月,全市中小学校百兆互联网带宽接入率达100%,中心城区学校千兆互联网带宽接入率达100%;
2023年6月,宿城区、市湖滨新区入选江苏省智慧教育样板区培育区域名单;
2024年10月,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被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批准为2024年第三批“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区,宿豫区被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批准为2024年“中央电化教育馆领航社素质课”应用试点区;
……
2022年,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教育数字化”写进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近年来,宿迁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征程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数字”之花绽放,点亮了教育之光!
从“线下”到“线上”,赋能教育管理服务转型升级
“网上报名、网上录取、网上通知,省事、省心更安心。”提起孩子2024年报名入学小学一年级的场景,宿迁市实验小学幸福路校区学生家长闫贞贞女士高兴地说。
据悉,市教育局开发宿迁市义务教育学校阳光招生平台,按照“非必要不采集”的原则,提出数据归集清单,实现监护人户籍、居住证、房产等信息即时调用,免去监护人“跑腿”的麻烦。学生监护人通过支付宝、江苏政务服务、宿心办等网络平台,实现“掌上”报名,避免了“熬夜排队报名”的现象,网上报名、后台审核、线上录取、信息通知等流程实现全程线上办理。2022年到2024年,全市有45.87万名学生通过线上平台入学。
近年来,市教育局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坚持用好数字化转型这把“金钥匙”,进一步丰富教育管理服务数字化应用场景,通过“线上”解决教育“堵点”。随着宿迁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平台、宿迁市中等学校招生考试管理系统、宿迁市阳光校服采购平台等数字化管理服务系统相继投入使用,宿迁教育管理服务的方式与方法持续转型升级,教育管理服务网络变成了一道道“连心线”,不断促进教育事业公平优质发展,增强了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
2024年,泗阳经济开发区学校小学部语文教师陈都在宿迁市课后答疑数字化平台上,为全市学生线上解答7009个学业问题,线上指导时长达511个小时。
为破解“双减”背景下,学生课后学业个性化指导问题,市教育局从全市中小学校遴选3.8万名教师组建线上答疑指导团队。截至目前,全市中小学生共278.66万人次通过宿迁市课后答疑数字化平台提出了268.5万个学业问题,解答率97%,有效促进了全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课后答疑数字化场景应用规模位居全省前列。
“一个积极提问的学生一定会越来越优秀。平时,我会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时,通过课后答疑数字化平台寻求老师的帮助。课后,只要有空闲时间,我就会通过平台为学生在线答疑。每次帮助他们解答一个问题后,孩子们的一声‘谢谢老师’让我很高兴,也很感动。”陈都说。
从“笔尖”到“指尖”,推动“教”与“学”方式变革
2024年12月9日至12月11日,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的区域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暨宿迁市“为‘学’而教”区域教改实践展示活动在宿迁举行。活动中,多家学校展示了“数字化课堂”,令与会专家、教师耳目一新。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强烈冲击、影响着教育教学,不断重塑教学方式。
“日常教学中,我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依托UMU互动学习平台,从课前在线讨论,到课堂小组合作,再到在线测评,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平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我经常用线上平台推送分层阅读相关材料,并利用大数据分析功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了教育教学的精准化。”2024年“领航杯”江苏省信息化教学优质课大赛特等奖获得者、宿迁市苏州外国语学校英语教师陈好说。
教育数字化不仅打通了课程间的壁垒,也让课堂“无限扩大”。
2022年到2024年,我市建设“双师课堂”(城乡结对互动课堂)主讲和听讲教室400间。2024年,共开展城乡“双师课堂”教学1400节。城乡学校共上“一堂课”,优质课程资源“共分享”,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事情。
人工智能背景下,“教”与“学”都在转变。
2024年11月24日上午10点,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厦门路实验学校初三(4)班正在上作文课。
人工智能教学系统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作文的主题情境,学生也可以利用智能工具探索写作知识和赏析优秀范文,还可以对照智能工具给出的批改建议对作文进行修改。此外,师生间可以进行互动,老师及时给予学生指导。
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厦门路实验学校学生刘致远高兴地说:“我可以通过数字教育平台获得更多优秀范文和写作资源,还能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写作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学生闻志铭兴奋地说:“现在的写作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让我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24年11月28日,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厦门路实验学校教师秦翠红准备批改学生的作文。在过去,这是不折不扣的“体力活”,秦翠红需要逐字逐句地阅读学生作文,然后批改和点评,工作量不小。但如今不一样了,她坐在电脑前,通过人工智能作文批改系统,就可以快速掌握学生的作文水平,并批改作文。人工智能系统不仅可以自动检测语法等错误,还会给出针对性的修改建议。秦翠红只需要在必要时进行人工调整,并加以点评,作文批改效率和质量显著提升。
“我校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将其与课堂教学、作文批改等教学场景融合,让学生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得作文批改建议,提高写作水平。教师批改效率也大幅提升,让教师可以更加专注地指导学生提升写作水平、丰富写作思维和创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厦门路实验学校副校长郭宜梅介绍。
为加快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市教育局推动中心城区142所中小学校3400名语文教师规模化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开展作文批改和教学融合试点。截至2024年底,依托该技术批改作文26万份,每周以近2万份的数量递增。
从“手端”到“云端”,催生教育发展新样态
教育数字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促进了教育改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市教育局积极落实“教育强国”有关文件精神,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不断完善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深化教育场景培育和应用,统筹推进教育资源共享,着力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以“数字赋能”推动育人方式变革和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吹响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冲锋号”。
实施智慧校园建设。智慧校园建设覆盖中心城区159所学校,标准统一、绿色安全、高速互联、可管可控的教育专网投入使用,互联网统一出口20G,互联网“千兆进校、百兆进班”,校园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教育专网建设标准和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多措并举配备智慧教学终端设备,班级交互式触控一体机配备率接近100%;配备基于大数据分析和精准教学功能的智慧学习设备,建设智慧平板教室227间、智慧纸笔教室93间、数字化实验室35间、数字化图书馆32间;开展“宿迁教育云”建设和服务,容量3PB的宿迁教育云计算中心投入使用,为我市教育数字化场景应用提供计算、存储等服务;推动智慧校园创建工作,280所中小学校创成江苏省智慧校园,10所学校创成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
大力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全市创建江苏省中小学网络名师工作室27个,运用数字技术“联研联培”,举办数字化课堂研讨、展示等活动443场次,培训教师1.56万名,提升全市教师的数字课堂融合应用能力;举办师生数字素养提升竞赛、实践等活动近10场次,参与师生超2万人次;连续开展全市教师数字素养及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参与教师超1万人次,鼓励教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在2024年江苏省信息化教学优质课大赛中,宿迁取得特等奖2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的历史最好成绩;在2024年江苏省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我市参赛学生在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项目比赛中获得一等奖24个、二等奖41个,市教育局获得优秀组织奖3项。
用好国家级、省级优质资源。我市积极推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省“名师空中课堂”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应用,教师常态化运用数字资源进行备课、上课和教学研讨。全市师生访问“苏e优课”2.49亿次、“名师讲堂”1.32亿次、“点播课堂”6657万次,我市师生点播资源量位居全省前列。我市积极提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供给能力,提供试题、课件等数字教育资源340万个。“宿e直播”栏目开播,遴选54名骨干教师组成市级主播教师库,供给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方面公共数字教育资源283个。2024年以来,“宿e直播”栏目访问量达103万人次。
教育是一次行稳致远的长征,每次蜕变和前行都像一场接力赛。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云、网、端’建设,逐步优化和丰富数字化教学环境;围绕‘五育’并举,围绕德智体美劳课程数字技术赋能,不断培育和应用数字化教学场景;规模化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管理教学融合,助推育人方式变革;分类开展教育数字化执行力和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培训等系列活动;兜牢内容安全、数据安全、人工智能安全底线;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新三年行动,持续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奋力书写宿迁教育数字化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倪成城说。
教育数字化转型,宿迁依然在路上。
本版组稿:肖亚军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