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3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梧桐巷
2025年03月17日

新时代新农民的“创业史”

——评王清平长篇小说《流转》

□ 陈法玉

当代中国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史是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近20年来,中国农村的土地政策、土地制度又发生了极其重大的变化。从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强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到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要求大力发展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五年内完成承包经营权确权。

土地流转实际上已经成为一场新的“土改运动”,深刻影响着中国农村的发展变化,引发着农民思想观念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产生新的转变。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健全承包地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制度,规范土地流转市场。

王清平新近创作的长篇小说《流转》,将“改革开放”作为时代背景,聚焦以马大成等人为代表的农民,详细描绘了他们由留守儿童到高考失利,再到往返于城乡之间打拼的人生经历,深刻再现了新时代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化与嬗变。

王清平在长篇小说《流转》的创作中,可以看出受到了前辈作家的影响和启迪,特别是像柳青当年创作《创业史》那样,探索和实践如何书写时代、书写人民,在重点塑造马大成这一新时代农民形象的同时,全景式地展现了当代中国农村40多年来的发展变化过程,书写了两代农民工不同的人生际遇和土地流转政策实施后给农村社会带来的影响。

一、以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实施为主题,丰富长篇小说创作题材

农村土地流转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农村发生的重大事件,其影响和意义不亚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度的“大包干”。“大包干”是由“统”到“分”,土地流转是由“分”到“统”,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土地流转更能够提升农业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流转》客观反映了当代农村出现的这一重大事件,写出了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出现的思想变化过程以及基层政府在推进这一政策实施中的所作所为,反思了土地流转中的成败得失,颂扬了马大成等人为了推进新型农业合作化和乡村振兴所付出努力和贡献,预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从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来看,这些年来反映农民工题材的作品很多,甚至形成了一种“打工文学”,但是在土地流转这一问题上却一直存在缺失。王清平的《流转》,可以说为了丰富长篇小说创作题材作出了有益尝试。

二、以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让小说更加富有艺术张力

《流转》以牛毛山脚下两代农民生活为背景,以第二代农民马大成、牛艳红等人在城乡之间往返流转为主线,集中展现他们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艰难抉择和复杂情感。马大成、牛艳红等年轻人在土地与财富、城与乡、尊严与体面、恩与怨、爱与仇之间进行了激烈而生动的挣扎。在党委书记王道远支持下,马大成把城里的房子过户给了牛艳红,实现她成为城里人的梦想。马大成自己则带着恋人牛艳丽回到了牛毛山脚下,夺回了不法商人吴立仁企图强占的土地,成立了牛毛山农民合作社,成了一个真正的“新农人”,带领着村民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小说的城乡生活气息浓郁、情节曲折生动、人物鲜活且富有时代性,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农村生活和农民思想的嬗变。

《流转》注重通过一个个不同的事件来进行情节推进和故事展开。

马大成得知牛艳红结婚,置“高考倒计时只剩20多天”而不顾,买花前往祝贺并且喝酒大醉,严重影响了他的高考成绩;高考落榜后,马大成自然成为农民工,又一步一步变成包工头、公司小老板;农村土地流转,不法商人吴立仁买下大块土地并企图将牛毛山变成墓地;为了守住绿水青山,马大成放弃了在城市十几年打拼奋斗的成果,毅然回乡带领村民们搞起新型农业合作社,最终成为一个新时代的“梁生宝”式的英雄。

《流转》注重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马万年在撒果子的时候,先给自己的几个口袋都装满,说明他自私和爱占小便宜;牛艳丽细致入微地给马大成做美容,表现了她对马大成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爱;马万芳在得知女儿被骗失身怀孕时,忍不住对侄子马大成又打又踢,这是她精神崩溃到极点的表现;牛艳红进城打工,临行前看着孩子趴在婆婆肩上流泪,坚定了她将来要在城市买房有家的决心……

《流转》注重通过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

因为表妹的事情被姑妈打骂后,马大成痛彻心扉,思考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他认识到撕裂亲情的是金钱:“在金钱面前,尊严可以不要,贞操可以不要,亲情似乎也可以不要,因为世上人们把金钱作为衡量一切的硬核标准。你有钱,你就成功了;你有钱,你就体面了;你有钱,你就可以为所欲为;你有钱,你就可以呼风唤雨;你有钱,你就可以为非作歹;你有钱,你就可以左右别人。有钱,就有力量;有钱,就有能力;有钱,就有智慧;有钱,就有世界。但是,人活一世,难道只为了金钱?”

与此同时,马大成还纠结着、痛苦着:“在这个世界上,你想有人爱你,难。但想没有人恨自己,更难。有人爱你,就会有人恨你。越爱你的人,就往往会越恨你,因为你不可能满足他们所有的欲望。你想世上每一个人都喜欢你,除非你是无限满足所有人欲望的上帝,或是对任何人都不构成威胁,却又能取悦于任何人的小丑。”

在马大成纠结“是否要回归家乡牛毛山”这一部分,作者用了自问自答、内心独白的描写手法,展现了马大成逐渐觉醒的回乡创业意识。书中关于马达成内心挣扎的描写,让人不禁想起了莎士比亚《王子复仇记》中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流转》注重通过景物描写增强读者的代入感。

作品继承中国小说的创作传统,不断通过景物描写显示人物的活动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此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发展。

“烟波浩渺的洪泽湖与凌晨的湛湛蓝天相接,茫茫苍苍,横无际涯。不远处,仿佛有人挥笔留下一条墨线,划分出地与天、土与水的界限,原来那是卧龙一般苍茫的洪泽湖大堤。大堤内的广阔湖滩平原上,一个个岛屿般的村庄笼罩在寒气氤氲的晨曦中,纵横交错的阡陌网状布满了田野。”这段描写交代了故事的发生地就在苏北地区的洪泽湖岸边。

大字不识几个的吴立仁装修别墅时,也装修了一间书房。“买了一面墙的书摆着,但全是匣式精装本,其中大部分是线装本。二十四史一排,鲁迅全集一排,一百本必读的世界名著三排,中国古代四大医书一排,企业管理书籍和企业家传记一排,官鉴、厚黑学、《易经》又一排,藏书品位不低。马大成伸手去拿一本鲁迅的《呐喊》,因为他记忆中的《呐喊》只是薄薄的一本,根本没有吴立仁书柜上线装本这么厚,这是怎么回事?没想到拿出的居然是一个空盒。又抽出一本《史记》,居然还是一个空盒。”这段描写表现了吴立仁的虚荣、虚伪。

“山坡上芳草青青,青草间不时露出一棵刚砍伐掉树干的树根,还绽放着漂亮的牵牛花,一串串,一朵朵,在微风中摇曳,像姑娘撮起的红唇,似少女飘逸的彩裙,更像小伙吹奏的小喇叭。”这段描写再次印证了马大成与牛艳红曾经的爱情,因为牵牛花在小说中多次出现。从一开始牛艳红结婚时,马大成给她送花,到牛艳红给自己的美容院名字取名“牵牛花”,再到牛艳红在收藏的日记本中发现,当年马大成送她的那朵牵牛花已经发黄近乎碎掉。牵牛花的一次次出现,无时不在提醒着读者这是他们曾经爱情的象征。

三、以塑造人物为中心,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流转》除了马大成这一新时代的“梁生宝”式英雄人物之外,还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可知可感、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的言谈举止、所作所为,客观呈现了时代背景下真实的社会生活。马万里年轻时的争强好胜、年老时的乐天知命,牛艳红的坚忍顽强和头脑灵活,牛艳丽的敢爱敢恨、不藏心机,蔡玉芹的胆小懦弱、没有主见,孟石头的卑微猥琐、小肚鸡肠,马大强的吊儿郎当、运气不错,马猴子的贪图便宜、见风使舵,王道远的为人正派、干事敬业,吴立仁的阴险狡诈、道貌岸然,马万芳的一心向佛、一身悲剧……

每一个人物的出现,都与纷乱复杂的社会生活相联系、与所处时代的大背景相联系。吴立仁抓住宿迁建立地级市的机遇,从卖油条起家成为地方炙手可热的地产商;学习成绩不好的马大强当上了村委会主任,那是因为有点能耐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选人用人只能“矮子里面选将军”;马猴子率先进入稻田抢水稻,那是因为农民不完全了解土地流转政策,法治意识淡薄;唯一在小说中出现的官员王道远,说明在反腐败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现实社会中,公道正派的人依然是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

《流转》的语言特色也比较明显,平白朴素又不失文采,生动活泼又富有感情。既有形象的景物描写,又有细腻的心理刻画;既有简练的写意白描,也有雕塑般的精雕细刻;文中使用大量的地方俗语,使作品凸显地域特色,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王清平十年辛苦,精心创作的长篇小说《流转》终于问世,受到出版界和读者的青睐,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流转》是王清平个人创作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文学书写时代的一次可贵的探索和实践。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