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诞辰120周年
1905年-1941年:仁济初生
【编者按】
时节如流,岁月不居。2025年,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喜迎120周年华诞。从仁济医院到宿迁市人民医院,再到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120年来,诞生于大运河畔的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以“仁济”为名,用现代医学的甘露,润泽西楚大地。回首120年漫漫征程,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秉承“上善若水施仁术 厚德载物济民康”之院训,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之中,坚定不移地履行救死扶伤之使命。即日起,本报推出“踔厉奋发百廿载 赓续前行谱新篇”系列报道,穿越时空,回望来时路,一起品读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仁术济世护苍生”的记忆。
■ 本报记者 倪家乐
翻开厚重的资料,驻足于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仿佛能听到1894年那遥远而清晰的诉说。1894年,仁济之母卜爱安将现代医学的种子从美国带到了宿迁,在历经疑忌、接触、试用、对比,终至信服的五个阶段中,现代医学以其日益显著的影响力,逐步渗透并深入宿迁人的日常生活,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接纳。现代医学在中国逐步扎根,与中医并驾齐驱,共同承担起救死扶伤、造福苍生的崇高使命。
宿迁现代医学之始
宿迁的现代医学发展源于仁济医院。1894年的一天,仁济之母卜爱安医生来到宿迁行医。作为来华行医的第一位女医生,卜爱安医生将现代医学的种子带到了宿迁,在现代医学备受质疑的恶劣环境中,坚守初心,开启了仁术济世、守望生命的神圣事业。
卜爱安到来之初,看到宿迁缺医少药的情况,特别是妇女儿童的疾病死亡率很高,于是她在下榻的张家客栈开设了现代医学妇幼诊所,开始了行医生涯。由于当时人们对现代医学非常排斥,所以现代医学妇幼诊所门可罗雀,没有人来看病。
直到有一天,一个孩子腹胀难耐,中医宣布无法救治,父母只好带着孩子向卜爱安求助。卜爱安用现代医学的法子治愈了这个孩子。这件事在宿迁城引起了极大轰动,大家开始对现代医学改观,许多人纷纷前来就诊,渐渐地,灵验的治疗效果让人们开始信任卜爱安,信任现代医学,现代医学妇幼诊所慢慢被人们接受。
卜爱安专长妇幼科,她的病人基本是女性。随着声誉的提高,不少男性病人也上门请卜爱安诊治,卜爱安的名气逐渐在宿迁传播开来了。
1894年,卜爱安救治的病人多达4207人,其中只有一位病人因医治无效死亡。卜爱安医生在宿行医期间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得宿迁人对现代医学从接触到了解,从了解到接受,从接受到信任。
因为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所以从卜爱安妇幼诊所到仁济医院,现代医学完全被宿迁所接纳,也为仁济医院奠定百年基础。
仁济医院的建立
1899年,鲍达理医生来到宿迁。1900年鲍达理医生被任命为南方长老会驻宿迁医疗队队长,负责筹建医院。1905年他建立了宿迁第一家现代医学医院,命名为仁济医院。医院建立后,众多病患慕名而来,随着收治病人的增加,对仁济医院的设施规模提出更高要求。1910年,鲍达理医生返回美国募捐,筹集到资金之后,在宿迁南圩外(今属宿城区项里街道辖区)购地,请美籍工程师设计兴建仁济医院新院址。
新建筑群正门,面对南圩外小街,大路向西延伸,仁济医院、崇实中学分别建在大路两旁,南为仁济医院,北为崇实中学,医院学、校两门相对。医院为二楼局部三楼建筑,其余是平房和茅舍。一、二楼设有病房、放射室、手术室、图书室等。一 、二楼病房分为东(男大房)西(女大房)两处,各大房住20人左右,小房住2人。局部三楼为杂物间、水池及宿舍。医院、学校门楣上方是灰色罗底砖,分别用汉字正楷凸刻“仁济医院”和“崇实中学”字样。平房屋顶用的望砖,小瓦均模铸英文,译文为“宿迁”两字。新建起的仁济医院,与卜爱安医生的诊所相比,不但占地面积大,而且医疗设施也增加很多。
仁济医院建成开业后,院部下设内科、外科及妇产科。至民国初年又增设小儿科、传染病科及黑热病专科。各科室主要负责人,先后如:内科鲍达理、卜有仁、蔡克礼,外科程子超、宋希曾、妇产科杨紫若等。
鲍达理院长还开设了医疗培训课,选拔杨紫若、严金栓等人为首批学员。学员边工作,边学习,学习期为三年制。仁济医院初具规模,良好的诊治效果吸引了不少人就诊,同时医院的人员也不断增加。
1930年,仁济医院达到极盛时期,每年收治病人达2万名,进行手术400余次,病床增设到100张。当时,部分现代医学医院纷纷开业,全宿迁大小医院、诊所30余处,现代医学医生50余人,他们大多数是从仁济医院学习出来的。
1929年,仁济医院院长鲍达理医生去世,院长的职位空缺。第二年,青年医生卜有仁(卜爱安医生的第四个孩子)接任仁济医院院长一职。
华人医德暖人心
1938年,日本军队侵占宿迁,卜有仁被要求和所有的美国籍医生一起撤离回国。在这个混乱动荡之时,杨紫若医生以非凡的勇气和卓越的领导力,成为仁济医院历史上首位华人院长。他的出现,不仅为仁济医院带来了新气象,更是在动荡之中为医疗界树立了一面坚韧不拔的旗帜。
杨紫若,1880年生于徐州,他自小读书用功,聪明好学。他渐明世事后目睹国事衰败,百姓苦难,便立志不走科举仕途之路,一心只想为民生尽绵薄之力。
杨紫若的祖父在徐州耶稣堂教外国人国语,一些外国牧师因此认识了知书达理的杨紫若。1900年的一天,一位牧师问他:“想不想学医?”,杨紫若十分高兴地说:“想学!”
经牧师介绍,杨紫若到宿迁仁济医院,拜鲍达理医生为师,主学外科。7年过去了,他得到一份印有中英文的医师证书。1907年,杨紫若受聘宿迁仁济医院。
1920年,苏北地区流行黑热病,给当地带来深重的灾难,而中医无法治愈,于是当地政府官员向仁济医院求助。仁济医院派杨紫若医生到疫情最严重的窑湾(今属徐州市新沂市)。
杨紫若医生来到窑湾后,一刻也不敢耽误,一边给患者治病,一边向仁济医院汇报窑湾的疫情,要求医院支援医疗器械和药品。当时医生少病人多,杨紫若医生每天都工作十几个小时。同时,他还着手在窑湾建立诊所,以救治更多的病人。
由于费用紧张,他想尽办法筹钱建立医院,不少富人因为看病和杨紫若医生结识,相信他的医术,敬仰他的为人,纷纷慷慨解囊。在宿迁仁济医院的鼎力支持和杨紫若医生的努力下,宝灵医院就此建立。
宝灵医院设施较为简陋,只有7间瓦房,2位主治医生,2位护士。尽管医院设施简陋,但这并不妨碍医护人员以坚定的决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全力以赴地救治每一位病患。
大爱无疆,上善若水。当时还有很多从邳县(今徐州市邳州市)、睢宁(今徐州市睢宁县)远道而来的病人。很多人病治到一半,就没有钱了。对确实困难的病人,杨紫若医生免费治疗,甚至还发生活费。当时有一个小孩,无依无靠,生了病也没人管,杨紫若医生把他的病看好后,看他没有地方去,就收他做干儿子,然后教他医术给人看病。
从1920年到1930年,经过10年的努力,杨紫若医生把当地的黑热病人治愈。1931年,他又回到了宿迁仁济医院。
1938年—1941年,杨紫若作为医务院长主持医院的医务工作,1941年被日本人从仁济医院赶出来。他到窑湾的宝灵医院工作,直到1945年,日本人被赶走后,才回到宿迁。
杨紫若有7个子女,4个儿子和3个女儿。杨紫若的孩子在回忆时,很感谢自己的父亲让自己接受最好的教育。三儿子杨肇基曾回忆:“我父亲一生爱看书学习,30年代还看见他在自制纱布枕上练习缝合结扎。我父亲责任心很强,廉洁奉公。我母亲说他一辈子不管家事,在宿迁吃药的空瓶子都送给医院。我父亲注重培养儿女读书,把我们兄弟姐妹都教育成才。父亲乐善好施,省吃俭用,不讲吃不讲穿。”
不仅如此,杨紫若还是一位重友谊和懂感恩的人。恩师鲍达理去世之后,杨紫若拿出鲍达理给他的照片,找一位画师,把照片画下来,挂在家中的墙上,并在下面留言:恩师鲍达理像,门生杨紫若记。
1948年和1949年杨紫若在海州(今连云港)生活,1950年与在战乱中失散的妻子团聚。之后杨紫若回到徐州,1957年在徐州逝世。
在行医路上,杨紫若医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医生的责任与担当,他的经历激励着更多的医学人才投身到医疗事业中去,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