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动者之歌”系列报道
杨可平:三十余载打磨“毫厘匠心” 让传统工艺绽放时代光华
编者按
清风裹挟着泥土的芬芳掠过宿迁大地,处处跃动着劳动者的铿锵足音。在机床轰鸣的车间,在灯火通明的实验室,在街巷阡陌的基层一线,无数奋斗者正以汗水为墨、以担当为笔,书写着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用实干诠释劳模精神,以担当谱写时代赞歌。即日起,本报推出“劳动者之歌”系列报道,聚焦宿迁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以及各行各业的优秀工作者代表,讲述他们与宿迁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的动人故事。敬请关注。
■ 骆伯玮 时艺菁
工作三十余载,他宛如一颗坚韧的种子,深深扎根于模具行业的广袤沃土,用奋斗诠释“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工匠精神,用匠心雕琢属于自己的“模具人生”。他就是宿迁市苏林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工艺装备研发主任、高级技师杨可平。
凭借精湛的技艺与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杨可平带领团队斩获了1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成功改进30多项工艺,实现6项重大技术突破,累计为企业节约成本4000多万元。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杨可平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从初出茅庐的学徒工,成长为技艺精湛的高级技师,杨可平秉持追求完美、挑战极限的工作态度,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生产线上的救火队员”。
“有一次,公司生产的一批牵引器横梁在焊接后发生变形现象,反复矫正仍不达标。接到求助后,我立即赶到车间,用检测仪逐寸排查,发现连接处存在0.8毫米的细微误差。我们连夜赶制焊接工装,调整焊接参数,改变工艺顺序,增加防错功能,彻底解决了问题,确保这批订单顺利交付。”杨可平说。
在日常生产中,只要遇到技术难题,他总是随叫随到,帮助同事分析问题症结,提供专业指导。然而初入职场时,他也曾是行业新手。
1970年,杨可平在浙江省温岭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出生。22岁那年,他进入温岭市一家模具厂当学徒。当时,杨可平对模具制造一无所知,连基本的加工原理也不知道。认识到不足后,他白天虚心向行业老师傅请教,下班后回到宿舍挑灯夜战、刻苦学习。因为他对技术的执着与痴迷,所以,同事们称他为“技术疯”。
“在当学徒时,每天都能接触到新知识、新事物,我逐渐发现机械行业有很多需要深入钻研之处。因此,我对这一行愈发热爱。”杨可平说。
2008年,杨可平来到宿迁市苏林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产品开发、工艺制定和模具制造等核心工作。当时,公司主营业务是为国际知名摩托车企业代加工零部件。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杨可平敏锐地察觉到客户企业提供的工艺有缺陷。由于客户企业在行业内有一定的权威,且在没有现成参数、成熟理论的情况下,杨可平要论证工艺有缺陷,难度可想而知。
“我们尊重权威,但不能盲目迷信权威。”杨可平说,为了攻克这一难关,他反复推敲每一道工艺流程,经过无数次实践论证与深入研究,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当他向客户企业指出工艺缺陷并协商改进方案时,其专业素养与执着精神让对方深受感动。
正是凭借这股不服输的拼劲,杨可平与众多国际知名企业的工程师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关系。他经常主动向这些工程师请教,深入交流生产工艺与技术细节,携手攻克生产中的诸多难题。久而久之,他成长为兼具扎实理论知识与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师。
在快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机械制造行业,唯有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方能站稳脚跟,而创新工艺是核心关键。十多年前,国内拖车球生产厂家的生产工艺趋同。为了破解传统拖车球锻造工艺浪费材料、成品率低等难题,杨可平全身心投入技术攻关,开启了“工作无昼夜、双休不停歇、月月连轴转”的攻坚模式。
由于公司缺乏必要的研发设备,他先后十余次前往山东,借用其他企业的设备开展研发验证工作。在产品投产遭遇困境时,他又奔赴上海寻求专家指导,找到最合适的材料,取得突破性成果。最终,杨可平设计的“拖车球垂直封闭锻造工艺”,将单件产品的费料比例从60%降至15%,有效提高了工艺质量和工作效率。
如今,杨可平的工作室被评为“宿迁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长三角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其研发团队共有8名成员。他针对不同岗位精心编制培训计划,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耐心细致地指导大家工作,毫无保留地向团队成员传授关键技术。
三十余载如一日,杨可平始终坚守在生产第一线,不断打磨“毫厘匠心”,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江苏工匠”等荣誉。“未来,我希望带领研发团队在模具制造领域深耕不辍,产出更多创新成果,实现降本增效,让传统工艺焕发新活力,让劳动的光芒更加耀眼夺目。”杨可平说。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