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5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泗阳
2025年05月06日

王集镇:“家门口”就业工程铺就致富路

■ 本报记者 秦海

近年来,泗阳县王集镇立足民生需求,深挖资源潜力、搭建就业平台、引入优质项目,精心打造各村(居)“家门口”就业工程,让村民在增收致富的同时,实现家庭与事业双向奔赴,真正把“挣钱顾家两不误”的愿景变为现实。

5月3日下午,记者走进王集镇花井社区“锋花”民族团结富民示范基地,宽敞明亮的厂房里,数十名工人正端坐在缝纫机前,忙着剪线头、缝布料、缝帽顶,大家分工协作,有条不紊。手法娴熟、神情专注忙着手头工作的工人温中华告诉记者,自从“家门口”建起了工厂,她就再也不用为跑远路打工而发愁。

“工厂就开在‘家门口’,上下班特别方便,刮风下雨也不怕,待遇方面也可以,还缴五险。”温中华高兴地说。

2022年,花井社区与泗阳捷锋帽业有限公司携手共建“锋花”民族团结富民示范基地,专注生产平舌帽、棒球帽等时尚单品。项目以“操作简单、工资可观、离家近”为优势,迅速吸引周边居民踊跃加入。居民彭秋红便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之一。她曾在外地从事多年服装行业工作,如今选择返乡就业,既兼顾了家庭,又找到了事业的新起点。“以前在常熟做服装,现在‘家门口’有这个条件,就在家里一边带小孩,一边上班,工作和照顾家庭两不误。”彭秋红如是说。

小帽子托起大产业。凭借精湛工艺和品质保障,“锋花”民族团结富民示范基地生产的产品远销海外,年产值突破50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这个基地建成以后,每年为我们社区增收12万元,同时实现税收50万元,能提供80多个就业岗位,让大家既赚了钱又顾了家。”王集镇花井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胡栋高兴地说。

据了解,像“锋花”民族团结富民示范基地这样引进小微企业的做法在王集镇各村(居)都有,这些小微企业的成功引进和落户生产,不仅壮大了村(居)集体经济,更有效解决了留守人员“家门口”就业问题,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