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迁体育热的背后:赛事惠民与设施完善的双向发力
■ 高与琛 韦朝阳
从燃情开跑的“迁马”到热血沸腾的“苏超”,一场场大型体育赛事在宿迁大地接连上演,不仅点燃了市民的运动激情,更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然而,在这份火热的背后,市民对于赛事信息获取、健身设施覆盖等问题的关切,也折射出城市体育事业发展中亟待完善的细节。如何让体育惠民的阳光照进每个角落?我市正从赛事供给、信息公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持续发力。
“‘苏超’的赛场太燃了!看直播都觉得激动,要是能到现场就更好了。”市民张女士是位健身爱好者,近期被“苏超”的热烈氛围深深感染。但让她困惑的是,不久前在市体育局官网上看到“2025江苏省老年无极球大赛”等赛事信息,日常生活中却鲜少见到宣传。“好多武术比赛、特色赛事,可能因为知道的人少,现场氛围总差了点意思。”张女士说。
这个夏天,“苏超”凭借独特赛制和丰富的球迷互动活动,成为宿迁体育圈的“顶流”,不仅吸引了本地球迷,更让不少市民对其他大型赛事充满期待。“希望能多办点赛事,把宿迁的名气打出去。”张女士坦言,相比省内其他城市,宿迁的体育赛事影响力还有提升空间,“宣传力度得再大些,让外省人也知道我们宿迁的体育热情。”
事实上,大型赛事的举办不仅是体育爱好者的盛宴,更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拉动作用。今年以来,市体育局围绕群众喜闻乐见的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已组织多场市级赛事。“下半年,全市社区运动会、羽毛球联赛、篮球联赛等赛事将陆续开展。”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高洋告诉记者,赛事信息会通过各类媒体及时发布,方便市民关注参与。
针对市民反映的赛事宣传不足问题,市体育局局长王艳表示,部分球类运动在爱好者群体中已具备一定知名度,但要让更多市民知晓并参与,还需强化宣传引导,“我们会加强与市新闻传媒中心等单位的合作,拓宽信息发布渠道,让赛事信息触达更多人,让大家不仅能看、能参与,更能感受到体育的魅力。”
与赛事热度形成呼应的,是市民对“家门口”健身设施的迫切需求。近日,市湖滨新区学府人家小区业主李女士向记者反映,他们小区自2010年交付以来,始终没有配备健身器材,768户居民的日常锻炼成了难题。“小区里老人多,想锻炼只能去很远的公园,太不方便了。”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部分新建小型公园。位于宿城区项里街道关口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南侧的口袋公园,作为“海绵宜居社区”建设的成果之一,2023年建成后吸引了不少市民,但健身器材的缺失让大家略感遗憾。“老城区健身器材本来就少,这里空地不少,要是能加些适合中老年人和孩子的设施就好了。”一位常来公园散步的市民建议。
对此,高洋坦言,经过多年建设,宿迁中心城区体育设施覆盖率已达95%以上,但部分老旧小区和新建公园因规划、资金等原因,确实存在设施缺口,“我们正将老旧小区体育设施建设纳入民生实事改造工程,符合条件的小区可由业委会征求意见后,向县(区)体育部门提出申请,市、县(区)两级将根据实际情况提供支持,推动设施落地。”
从全市范围来看,乡镇体育设施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全市乡镇体育公园建成率达100%,部分乡镇甚至有两座公园;农民集中居住区体育设施配建率超80%,行政村配建率超95%,全市体育器材总量已超过3万件。”高洋介绍,随着农村集中居住推进,乡镇居民健身需求持续上升,“接下来,我们将重点针对设施缺口区域进行补足,让城乡居民共享健身便利。”
无论是大型赛事的接连举办,还是健身设施的持续完善,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始终围绕“惠民”二字。从“迁马”带动的城市活力,到“苏超”凝聚的社群热情,体育正成为提升市民幸福感的重要载体,而“家门口”健身圈的构建,则让健康生活理念融入日常。
未来,随着赛事宣传渠道的拓宽,市民将能更便捷地获取信息,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随着健身设施的查漏补缺,“15分钟健身圈”的蓝图正逐步变为现实。王艳表示,市体育局将持续倾听市民诉求,让体育工作更贴合群众需求,推动形成“人人爱运动、处处能健身”的全民参与新格局,让体育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活力标签。
从赛场到社区,从激情呐喊到日常锻炼,我市的体育故事正在续写。在全民健身的浪潮中,每一份期待都将成为推动城市体育事业进步的动力,让更多人在运动中收获健康与快乐。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