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8月3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头版
2025年08月31日

宿迁学院“一对一”温情迎新

本报记者 王艳珅 盛 韧

■ 通 讯 员 王 菁

8月30日,宿迁学院迎来2025级新生报到。校园内,志愿者热情引导、师生亲切交流、各学院周到服务,迅速减少了新生的陌生感。

生日遇开学——

“暖心第一课”解锁大学初体验

艺术与传媒学院的迎新现场,新生从踏入报到处的那一刻起便惊喜不断。2025级新生刘若函、顾兴然一进门,生日歌的旋律随即响起,艺术与传媒学院提前备好的蛋糕和生日礼包同步送上,这场“不期而遇”的庆祝,成了两人独特的开学记忆。除了生日惊喜,艺术与传媒学院“朋辈导师一对一”的传统持续发挥实效,高年级学长全程跟进,用细致陪伴助力新生快速融入校园生活。

生物与材料工程学院和外国语学院则将这份温暖升级为更具意义的“专属仪式”。当天过生日的新生,收到了宿迁学院党委书记徐德、宿迁学院校长潘志明亲手送来的鲜花和印有院训的《未来可期》笔记本。更特别的是,在师生共同见证下,他们将写给四年后自己的信件投入“未来信箱”,为即将开启的大学生活写下充满期待的开篇。

经济管理学院的迎新日,早已和“新生生日会”紧密结合。“我们已连续三年为报到当天过生日的新生庆生。”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沈姣说,这一做法正是学校“以生为本”理念的生动实践,让初入陌生环境的新生,第一时间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与关怀。

全校总动员——

“一对一”迎新更赢“心”

一名16岁的苗族新生在家人陪伴下走进经管学院时,一场关于民族的温暖相遇悄然开启。“石榴子”工作室的老师早已为她准备好具有民族特色的成长礼包,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对新生的祝福与关怀。“没想到老师如此周到!”女孩的母亲激动地说。这份礼包不仅是学院的心意,更象征着该院对各民族学子的用心呵护——在这里,不同民族的学生如同紧紧相拥的“石榴子”,在“项王故里”共同成长,绽放青春光彩。

据悉,宿迁学院各学院还结合专业特色,打造了充满创意的迎新场景:机电工程学院的舞蹈机器人、机器狗进行精彩表演,科技感十足;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开学礼包蕴含思想引领的深度;教师教育学院的打卡集章活动,让新生在探索校园中“解锁”惊喜;艺术与传媒学院的特色展演持续点燃现场氛围……丰富的仪式感里,展现各学科的独特魅力,也让新生对未来的专业学习充满期待。

多重保障护平安——

暴雨中的“迎新担当”

报到当天,宿迁遭遇暴雨天气,倾盆大雨却丝毫没有浇灭志愿者的热情。在经管学院迎新现场,志愿者们冒雨坚守岗位,看到拎着行李的新生,立刻上前接过行李,并表示:“同学别急,我们来帮你!”简单的一句话,传递着最真挚的关怀。

“为确保新生报到平安、顺畅、有序,学校提前谋划、周密组织,建立了‘校—警—消—地’四方联合联动机制。”宿迁学院党委保卫处处长丁坤介绍,通过多方协同合作,学校从交通疏导、安全巡逻到应急保障,全方位做好新生入学安全防护工作,为迎新工作筑牢“安全防线”。

行走的“思政课”——

校领导一线传递育人温度

“欢迎来到宿迁这座美丽的城市,欢迎加入宿迁学院这个新家园!”迎新期间,徐德、潘志明深入各学院报到现场,认真听取迎新工作汇报,与刚踏入校园的“新宿院人”亲切交流,送上暖心关怀与美好祝福。

“用心用情用力、精准精细精致”,这是徐德、潘志明多次在迎新现场强调的核心要求。学工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的迎新工作以“安全有序、创新服务、以生为本”为核心理念,将“迎新生”与“育新人”深度结合,“一对一”迎新不再局限于流程引导,更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元素融入其中,让育人主线贯穿迎新全程。

宿迁学院用一系列务实的举措,积极营造温馨、周到、安全的迎新氛围,也生动诠释了“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