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有港口蓄千里之势 开放门户纳奔流百川
——市港口集团成立三年来高质量发展纪实
■ 本报记者 马凌峰 田海宁 通讯员 程云欣
千年大运河,见证着一个港口的三年巨变。
三载奋楫,潮涌运河。在这里,千轮竞渡、汽笛激昂,一座内河港口冲破了地理的束缚,腹地经济借港起飞,临港产业加速集聚,闯出了联通世界的新航路。
三载躬耕,向新而行。在这里,改革浪潮奔涌不息,开放门户越开越大,“宿迁港”三个字,正成为辐射江淮、通江达海的崭新地标。
三载勠力,链通天下。在这里,多式联运贯通东西,智慧物流高效协同,“宜水则水、宜铁则铁、宜公则公”的最优联运体系加速构建,正成为服务双循环、赋能新制造的新名片。
这三载,宿迁市港口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港口集团”)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锚定“整合、开放、融合”三大发展路径,紧扣“港航产贸”融合主线,以整合之力、开放之姿、融合之策,持续提升港口运营能级、拓展现代物流体系、培育临港经济集群,在新时代发展大潮中挺立潮头,助力一座港口和一座城市的澎湃蜕变。
整合、破局、启新篇
以水兴业,赋能港盛
三年来,市港口集团坚决贯彻“港口规划一盘棋、资源开发一张图、管理服务一张网”思路,以“一体化”改革破题,以“一盘棋”布局引领,加快推进全市国有码头整合,实现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的生动转变。
随着8月29日泗阳城西作业区、泗阳成子河作业区等项目的整合到位,目前,9家国有码头整合工作已完成,中心作业区一期整合工作也正在稳步推进,初步构建起以中心港区为核心、三县港区为支撑的“一体三翼”水运发展新格局。
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整合,更是资源要素的重构。市港口集团正在最大化推动运河宿迁港各板块功能释放,全力规划打造集集装箱和散杂货运输、多式联运、保税物流、港口配套服务于一体的“航运服务集聚区”,向着“千里运河第一港”的目标全速迈进。
新格局呼唤新作为,新机遇引领新跨越。2021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港口飞地”这一要求,为宿迁港“东向出海”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市港口集团牢牢把握这一重大发展机遇,依托宿连航道,统筹推进沿线作业区规划建设,高效落实“港口飞地”项目,科学布局融入“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通道,推动宿迁实现从内河港向“海河联动”复合型港口的跨越。
岁月奔流,丰收的硕果足以彰显市港口集团的战略雄心。如今,陆运河、贤官、来龙、庙头等宿连航道沿线作业区均按序时稳步推进;与连云港港签订海河联运作业区投资建设运营合作协议,将在连云港徐圩港区建设2个15万吨级海港泊位和2000吨级内河综合性码头——一个面向苏鲁豫皖打造的向东出海最便捷的“海河联运港”即将成型,真正实现将“出海口”搬到了企业“家门口”。
改革的成效,最终要靠发展来检验;整合的价值,终究要让企业得实惠。历经三年深耕,宿迁港的规模效应发生裂变: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可达3620万吨、35万标箱,“一体化”运营的红利持续释放。
“以前货物出口需汽运拖至海港出运,现在在‘家门口’可以根据目的地,针对性选择中心港区、泗阳港区等作业区起运,一箱货有时能省下几百元,甚至几千元,时效还更有保障。”一位本地外贸企业负责人的真切感慨,道出了众多企业的心声。
据统计,三年来宿迁港累计为全市生产企业节约物流成本约10.6亿元,用实实在在的降本增效,为企业发展“减负松绑”,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闯关、开放、链世界 没有开放,就没有未来
三年来,市港口集团以敢闯敢试的魄力,扛起了宿迁对外开放的“先锋大旗”,用一个个扎实的举措,让这座城市与世界的联系愈发紧密。
破题始于2022年。市港口集团坚决扛起申建宿迁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重任,今年7月25日,这座总占地227亩、总投资6亿元的现代化保税平台正式封关运行,集成进口保税等八大功能,真正实现“企业办事不出港、通关就在家门口”。
关键之事,必致广大而尽精微。市港口集团坚持“边建设、边招商”,环环相扣、步步跟进,成功引进赛得利、三夫户外、亚东朗升等一批优质企业入驻。同时,依托京东集团与市商务局签订的供应链共建协议,顺利于8月17日,推动京东全球购在区内完成首单跨境电商“1210”进口实单测试,“全球好物直达宿迁”从愿景走向现实。
开放的步伐不止于此,物流的“血脉”畅通任重道远。市港口集团围绕“631”物流运输结构调整,着力夯实多式联运基础设施。特别是,建设宿迁首条铁路专用线——运河宿迁港铁路专用线,联动宁波港、上海港布局海铁联运线路,无缝衔接宿淮铁路,与中心港区、京杭大运河和高速路网共同构建“港口—保税—铁路”三位一体的物流黄金架构,将彻底打通货物进出口“任督二脉”,推动宿迁的物流网络向“水铁联运、公铁互补”的立体跨越,为货物高效流转按下“加速键”。
如今,宿迁的航线网络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全球延伸:
7月25日,上海港ICT2.0宿迁首航,让宿迁港成为上海港空箱服务延伸区,提高空箱在宿迁港的周转效率,进一步提升宿迁港物流资源整体配置能力和港口综合服务水平。
与江苏港口集团、连云港港、宁波港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外贸CCA业务、海河联运业务、外贸“陆改水”业务的重要合作平台。
常态化开行至上海、太仓等8条内外贸集装箱航线,每周航次超50个,构建形成“东入海、南进江、北拓展、西联通”航运布局。
引进中远海运、海洋网联等20余家内外贸船公司设立提还箱点。
…………
曾经“出海”远、通关难,如今“家门口”即可享一站式国际化物流服务。市港口集团以开放纾企业之困、以枢纽强经济之基,真正让开放成果惠及千企万家。
融合、赋能、势如虹 港为城用,城因港兴
三年来,市港口集团始终紧扣“港航产贸”融合发展这条主线,推动港口从传统“码头运营商”向“供应链服务商”和“产业生态组织者”转型。
物流服务“强链”,为企业发展减负担、添动能。围绕“615”产业体系,市港口集团主动出击,举办港航企对接会搭建合作桥梁、开展“敲门行动”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如今,已与8家内河驳船公司、85家内外贸货代公司、32家内外贸干线船公司建立稳定合作,为500余家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并为多家企业定制“港口+物流+贸易”全供应链服务模式,助力企业降本提效。
产业协同“融链”,让港产互动更紧密、更高效。今年7月,市港口集团围绕“港航产贸”一体化发展,聚焦高端纺织、新能源、机电装备、智慧物流等领域,发布23个招商需求场景及13个合作机会场景,推动链上企业开展精准供需合作。
功能拓展“助链”,助港口能级再提升、再跨越。市港口集团加快建设集政企功能于一体的“宿好运”多式联运信息平台,推动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培育三星级多式联运经营人,布局砂石、钢材等大宗商品集散中心,持续推动港口从“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转型升级。这一发展定位获得省交通运输厅的明确认可和支持,宿迁“枢纽港”的地位日益凸显,正成为服务企业通江达海的“不二之选”。
智慧绿色“固链”,给港口发展添智慧、增底色。在智慧化建设上,市港口集团不断强化数字赋能,推动“宿港通”平台迭代至2.0版本,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报港接待时间减少50%、生产效率提高15%;在绿色发展上,持续探索低碳运营模式,以绿色动能守护碧水蓝天。智慧与绿色并行,让宿迁港服务企业的发展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港产融合,链通天下。实践证明,市港口集团以融合增动能、以服务促发展,真正实现了港口与产业互促共进,赢得了万千企业的肯定,也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港口力量。
铸魂、引领、向未来 党旗红,才能事业兴
三年来,市港口集团始终坚持“党建铸魂、文化聚力”,深入践行“融入式”党建工程,推动党的建设与港口运营、项目建设、经营管理深度融合,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创新优势和治理效能,为港口一体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力”。
从“党建+项目”,到“党建+服务”,再到“党建+安全”……市港口集团紧扣港口建设运营实际,与业务发展深度融合,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党建品牌矩阵,形成“一支部一品牌”的生动局面,让党旗在码头前沿、项目一线高高飘扬。
以“服务创造价值,奋斗成就梦想”为核心价值观,市港口集团还构建了具有行业特色和地域底蕴的企业文化体系。IP形象“宿小港”融合水滴、浪花、集装箱和科技元素,成为宿迁港的文化符号和传播使者。
人才是党建工作的重要支撑。市港口集团构建以“人才强港”战略为核心的“1+6+6+6”全链条人才工作体系,通过“差异化薪酬+精准激励”双轮驱动,“赛马机制+动态管理”双轨并行,三年间培养管理人才2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70余人,营造了“敢闯敢试、实干争先”的浓厚氛围。
从党建品牌引领方向到企业文化凝聚人心,从强化人才培育到创新党建工作模式……市港口集团以“红色引擎”驱动改革创新,以“文化纽带”汇聚发展合力,为建设“国内一流枢纽港口”注入不竭动力。
三载砥砺耕耘,今朝硕果盈枝。市港口集团的蓝图舒卷,“对外开放窗口、物流集聚高地、港产融合平台”的雏形愈发清晰。
“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将继续怀揣着服务好‘迁企万户’的决心,坚定落实市委、市政府‘港航产贸’融合发展战略部署,持续深化港口整合建设、优化多式联运体系、加大开放合作力度、塑造产业服务韧性,让宿迁港真正成为腹地企业信赖的‘后盾’,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市港口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斌豪情满怀,既有对过往成绩的珍视,更有对未来逐梦的坚定。
站在宿迁港眺望,一艘艘巨轮正鸣笛起航,载着“国内一流枢纽港口”的梦想,驶向更深、更蓝、更广阔的未来。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