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盛世如您所愿”系列报道之三
战旗永不褪色 仰化漾满幸福
■ 本报记者 蔡秀娟 肖燕 房远志 毕伟 见习记者 徐可
有一面英雄战旗,从抗日烽火中走来,曾两次在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它就是“战斗模范连”战旗。
时光流转,这面浸染着英雄热血的战旗,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兵,默默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里的峥嵘与壮烈。
8月20日,“这盛世如您所愿”全媒体采访组走进宿豫区仰化镇,追寻这面写满铁血荣光的战旗背后的故事,感受新时代里这片红色热土上的幸福生活。
红色土地焕新颜
秋日的仰化镇,稻穗轻摇,荷香四溢。这个拥有56平方公里土地、14公里运河岸线的鱼米之乡,涧河、马河、六塘河三条河流穿境而过,素有“大运河畔的明珠”之誉。
84年前,“战斗模范连”的将士曾在这里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如今,他们用热血守护过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铺展开新时代的绚丽画卷。
立秋虽过,骄阳依旧炽热。在仰化镇的芡实种植基地里,工人身着防水服,在池塘中来回穿梭,熟练地采割着芡实。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滑落,滴在翠绿的叶面上,折射出丰收的希望。
“如今,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活干,一天下来能挣160元,日子越过越红火,打心眼里感到知足。”仰化镇仰化社区居民王爱梅笑着说。
傍晚时分,在仰化镇涧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西北角的老槐树议事点,一场热闹的议事会正如期举行。社区干部、居民代表和党员志愿者围坐在一起,共同商讨着环境整治等居民关心的问题。
涧河社区党委书记朱冬流认真记录着每一条意见和建议。“我上次反映的路灯不亮问题,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现在大家有啥事,都乐意在议事会上说一说。”居民朱宝权的满意之情溢于言表。这样的议事会,打破了干群沟通的壁垒,实现了干群“零距离”交流,更显著增强了居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厂房里机器轰鸣,奏响着发展的乐章;蟹塘里农户忙碌,守护着丰收的希望;农房里欢声笑语,洋溢着温情和美好……这片曾被英雄鲜血浇灌的土地,如今正盛开着幸福的花朵,结出累累硕果。
仰化镇始终坚持“运河生态特色古镇”发展定位,紧扣“工业强镇、产业兴镇、生态美镇、文化名镇”发展思路,聚焦重点工作,攻克难点问题,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推进产业提质增效、环境整治增美、农民持续增收。仰化镇党委副书记于泽鲲介绍:“2024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14.02亿元,2025年有望突破15亿元。”
烽火记忆:“战斗模范连”
时间回溯到1941年。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遭遇重大挫折,原皖南地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几乎尽失。重建后的新四军,在国民党顽固派和日伪军的夹缝中生存,迫切需要将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连成一片。
当时,国民党顽军牢牢控制着仰化集和徐庄一带,盘踞在淮海抗日民主根据地和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之间,并不断向外扩张。
为了打通淮海抗日民主根据地和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之间的联系,1941年3月2日,新四军9旅26团决定发动突袭,彻底铲除这股反动势力。
在夜色掩护下,26团兵分两路:3营负责攻击仰化集,1营负责攻击徐庄。其中,连长王敬之所带领的1连作为1营的主力,肩负起了主攻徐庄的艰巨任务。
徐庄的防御工事极为坚固——圩墙高3米,一面紧临河道,另外三面均有炮楼掩护,炮楼之间用铁丝网紧密环绕勾连,还有7挺机枪构筑的密集火力网。由于缺乏重武器和攻坚设备,1连发动了数次冲锋,都被敌人阻挡在铁丝网外,进攻陷入僵局。
与此同时,攻击仰化集的3营进展迅速,捷报频传。但危机也在悄然逼近——敌人的援军正火速向战场进发。
面对急迫的形势,王敬之心急如焚。徐庄战斗已持续数个小时,1连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天色渐亮,战士逐渐暴露在敌人的视野中,夜色带来的隐蔽优势即将失去。
就在攻坚作战陷入困局的危急时刻,1连2排排长钟心济挺身而出,带着几名战士奋力冲向敌阵。在密集的弹雨中,他们成功剪开了铁丝网。但不幸的是,钟心济与几名战士相继中弹牺牲,用生命为大部队开辟出一条进攻通道。
“为钟排长报仇!”在王敬之的指挥下,1连战士高喊着口号,发起了连续冲击。又经过1个小时的激烈战斗,1连终于成功攻下徐庄,宣告了整场战斗的胜利。
“这场战斗,对敌人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有力鼓舞了当地军民的抗日斗志,为淮海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宿豫区委党史工委党史科工作人员孙芷宁介绍,1941年年底,新四军4师正式授予26团1营1连“战斗模范连”荣誉称号,这面英雄战旗自此诞生。
战旗飘扬 精神永传
“我们的战旗美如画,我们的信仰坚如磐,我们是‘战斗模范连’……”这首连歌,在岁月长河中传唱了数十载,从未停歇。这面战旗,不仅见证了英雄奋勇向前、不畏牺牲的壮举,更在代代相传中凝练成了赤胆忠诚、英勇顽强、敢打必胜、勇当模范的战旗精神。
在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和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中,“战斗模范连”战旗两次光荣入选战旗方队,在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这不仅是战旗的荣耀,更是仰化这片红色热土的永恒荣光。
红色基因,需代代相传;革命精神,应永记心间。每年暑假,当在宿迁市区读书的蔡佳宜回到仰化镇的老家,爷爷总会带她去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听老党员朱玉康讲述红色故事。
“我要把红色故事和革命传统讲给下一代听,让孩子们真正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一定要好好珍惜。”朱玉康深情地说。
一直以来,仰化镇高度重视红色基因传承与革命精神弘扬,创作了《运河枪声》等抗日主题广播剧,常态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红色血脉永续流淌。
于泽鲲表示:“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好本地红色资源,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战旗飘扬,信仰不灭;山河无恙,盛世如愿。先烈用生命铸就的和平与繁荣,正在仰化这片红色热土上绚烂绽放。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