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10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深读·宿迁
2025年10月01日

“那山那水那田”系列报道之五

从荒山秃岭到生态明珠 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蝶变之路


■ 本报记者 解秀晴 蔡依瑾 见习记者 魏平

提起宿迁最值得游玩的去处,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始终是绕不开的热门选项。六十余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连种树都困难的“荒山秃岭”,如今,它已从国营嶂山林场华丽转身,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健康养老、文化创意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生动诠释了生态修复和旅游开发的完美融合。今天,让我们走进这座“江苏生态大公园”的璀璨明珠,探寻它如何将昔日的绿水青山,打造成吸引八方游客的“流量密码”。

荒滩起步 第一代林场人的“凿石种树”岁月

三台山地处丘陵地带,土质贫瘠且层薄,底下遍布烂石头,既不适宜开展大规模农业种植,也给植树造林带来了巨大挑战。正是这样一片被农业生产“遗忘”的土地,孕育了三台山的前身——嶂山林场。

时间回溯到1958年,嶂山林场还只是晓店、井头两公社之间一块无人问津的荒地。为了盘活这片土地,当地从晓店公社抽调了十几个五保户,开启了最初的造林管理工作。1959年12月,晓店公社嶂山林场正式成立;1960年,经调整规划,国营嶂山林场应运而生,三台山的生态建设之路自此迈出第一步。

仇传根,如今是嶂山林场的一名老职工,他的父亲,则是林场的“第一代建设者”。回忆起儿时跟着父亲在林场的日子,仇传根的记忆里满是辛酸。“那时候种树太难了,土层薄得能看见底下的石头,只能拿铁锨一点点凿洞,才能把树苗栽下去。”他说,当时最大的难题除了土质,还有缺水——没有稳定的灌溉水源,树苗成活率极低,十棵里往往只能成活三四棵。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树苗,父辈们常常提着两个木桶,从远处一步步挑水来浇灌,汗水浸湿了衣衫,却从未浇灭他们让荒山变绿的决心。正是靠着这种“死磕”精神,一棵棵树苗在这里扎下根,为后来的生态繁茂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1983年,18岁的仇传根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成为一名林场职工。此时的林场,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已初具规模——6.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松树、柏树等林木郁郁葱葱,总数达50万株,曾经的“荒山秃岭”已初见绿意。但仇传根深知,这片林子是前辈们用汗水换来的成果,守护好它,是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是巡查、管理,一刻也不能松懈。”仇传根说,每天清晨,他和同事们会背上工具包,沿着林区小路开始巡查:遇到被风吹倒的树木,要及时合力扶正、加固;看到树枝延伸到道路上影响通行,就用修枝剪仔细修剪;进入防火期,更是要24小时轮班值守。“每一棵树都像我们的孩子一样,得精心照料才能长得好。”正是这份坚守,让林场的植被覆盖率逐年提升,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提质升级 从“林场”到“公园”的跨越式发展

1997年5月,江苏省农林厅正式批准在嶂山林场的基础上建立嶂山森林公园,这标志着三台山的发展正式从“生态保护”向“生态旅游”转型。2011年,嶂山森林公园更名为三台山森林公园;2014年,宿迁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决策——依托嶂山林场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实施三台山扩面提质工程,一场全方位的景区升级改造就此拉开帷幕。

“扩面提质工程的核心,是让景区的生态价值与景观价值同步提升。”嶂山林场党委副书记、场长侍小付介绍,工程实施期间,工作人员首先对老林区的部分树木进行了更新换代——针对原有林分结构单一的问题,引入了无患子、银杏、栾树、朴树等高品质阔叶树种,让景区树种从原先的少数几种增加到100余种,不仅丰富了生物多样性,也让林区景观更具层次感。

在山林改造过程中,景区创新性地采用了“景观针灸”的设计手法——在林区关键位置新植了30余万株彩叶大乔木,每到春秋两季,这些彩叶树便呈现出绚烂的色彩,与常青的松柏相互映衬,形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彩、冬有绿”的四季景观,彻底改变了以往林区“一片绿”的单调景象。

除了景观提升,景区的面积也大幅扩展——从原来的6.8平方公里扩大到12.7平方公里。如今的三台山,绿化覆盖率高达98%,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平均超过5000个/立方厘米,相当于城市中心区域的10倍,可满足400万人的日常呼吸需求,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针对历史遗留的非法采砂问题,景区在规划建设时也进行了彻底的矿场修复。工作人员将矿坑修复与水系沟通相结合,引入骆马湖的优质水源,不仅填补了矿坑的凹陷地带,形成了镜湖、晴翠湖等10个人工湖泊,还解决了三台山地区长期缺水的难题,为森林防火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障,实现了“生态修复”与“功能提升”双赢。

尽管园区坐拥丰富的森林资源,但始终缺乏一个引爆市场的亮点。在多方论证后,“衲田花海计划”以其独特的创意脱颖而出,该项目于2014年底启动建设,先拆迁817户居民,再利用坡地高低起伏的态势,建设大小田块612 块,形成总面积148公顷的壮丽景观,通过栽种各种草木花卉,自南向北形成黄、红、紫三大色区,呈现出海纳百川之态、兼容并蓄之美。不仅修复了受损的生态环境,还为景区增添了新的打卡点,成为生态修复与旅游开发结合的典型案例。

文旅融合 打造“四季有景、全年可游”的旅游目的地

衲田花海项目一经推出便迅速引爆市场,成为现象级旅游热点。景区接连获得全省十大新景区、十条新线路、江苏最美跑步路线、江苏十大最美赏花地等多项省级荣誉,成为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新兴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景区。

“我们始终坚持‘依托生态、挖掘特色’的发展思路,让景区不仅有‘颜值’,更有‘内涵’。”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副总经理王怀阳介绍,依托“花、果、原”等农业资源,景区大力发展“1+3”复合农业(以农业为基础,融合旅游、文化、康养等三产业态),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例如,景区内种植了大量梨树、桃树等果树,游客在赏花的同时,还能参与采摘体验;周边村庄经过改造,融入苏北水乡、田园风光等元素,打造出衲田村等特色村落,推出民宿、农家乐等休闲产品,让游客既能欣赏自然风光,又能感受乡村风情。

为了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景区还推出了多样化的游乐项目,如无动力亲子游乐区、儿童探险乐园等;森林公园内,开辟了多条徒步线路,适合游客休闲健身、亲近自然。这些举措,让三台山不再是“单一的观光景区”,而是成为集“观光、休闲、游乐、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自景区完成修复升级以来,接待游客量逐年攀升:至今累计接待游客超7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4亿元;年接待游客量稳定在80万人次以上,2021年更是突破100万人次;2025年“梨兰会”期间,15天内累计接待游客30万人次,其中4月5日、6日两天,单日接待游客量均超7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如今的三台山,不仅吸引了江苏省内的游客,还辐射到周边省份,甚至有国外游客慕名而来,成为宿迁文旅的“金字招牌”。

“我们在策划活动时,始终围绕‘文化内核+季节特色+游客体验’三大核心。”景区活动策划负责人李鹏程介绍,为了让游客在不同季节都能感受到景区的魅力,景区会根据季节变化推出主题活动:春节期间,举办民俗游园会,舞龙舞狮、剪纸刺绣、传统美食等民俗元素集中亮相,让游客感受浓浓的年味;早春时节,推出“梅音会”“梨兰会”等赏花活动,搭配诗词朗诵、古风表演,让赏花变得更有文化韵味,进一步提升了三台山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产业延伸 让“流量”变“留量” 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三台山的发展,不仅美化了环境、吸引了游客,还催生了一系列新的产业机会,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景区围绕“旅游+”战略,推动旅游与农业、文创、康养等多领域深度融合,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如以“梨兰会”为灵感,设计出梨兰造型的冰箱贴、钥匙扣等文创产品,成为游客喜爱的伴手礼;精选景区内种植的梨子,熬制成纯正的梨膏,兼具食用价值与纪念意义,成为景区的“爆款”商品。

在住宿方面,景区建设了衲田民宿、森林客栈等住宿设施,民宿内饰融入苏北乡村元素,窗外就是森林或花海,让游客在清晨被鸟鸣唤醒,在夜晚伴着花香入眠,享受沉浸式度假体验。

此外,景区还开发了花卉干花制作、精油提炼等体验项目,游客可以亲手制作干花束、提取植物精油,感受“从花海到产品”的全过程;推出康养项目,依托高负氧离子的生态环境,开展森林瑜伽、冥想、养生讲座等活动,满足游客对健康养生的需求。

这些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邹梦就是受益者之一,她原本住在衲田村的位置,景区未升级前,村里缺乏就业机会,她只能外出打工。“景区提质升级后,我通过培训成为一名景区导购员,现在穿着制服‘卖风景’,每个月有稳定收入,还能照顾家人。”邹梦说,看着景区一天天变得更好,她心里充满了自豪。据统计,景区及周边相关产业共带动数千名群众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2万余元,让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生态旅游发展的红利。

未来可期 深入践行“两山”理念 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如今的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宿迁生态建设与文旅发展的标杆,但它的脚步并未停歇。下一步,景区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的目标,不断创新产品供给,激发品牌发展新潜能,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我们将依托三台山的生态资源优势,深化‘旅游+’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旅游+体育’‘旅游+康养’等新模式。”市文旅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三台山旅游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杨彬杉表示,在“旅游+体育”方面,景区计划举办森林马拉松、山地自行车赛、露营大会等活动,吸引运动爱好者前来,打造特色体育旅游品牌;在“旅游+康养”方面,将进一步完善康养设施,引入专业康养机构,开发个性化康养套餐,打造长三角地区知名的森林康养目的地。

从“荒山秃岭”到“生态明珠”,从国营林场到国家森林公园,三台山的蜕变,是一部生态修复的奋斗史,也是一部文旅融合的创新史。它用六十余年的实践证明,只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用心守护绿水青山,就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