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迁筑梦人·我的育人故事”系列报道
三尺讲台一生情 七旬“樊奶奶”的教育诗篇
本报记者 张甜甜 王艳珅
■ 通 讯 员 邓 振
在沭阳如东中学,学生们不叫她“老师”,而是亲切地称呼她“樊奶奶”。年过七旬的樊志瑾,从教已近半个世纪。2011年8月,刚从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退休三天的她,便随同老伴周桂官一同来到沭阳,投身于沭阳如东中学这所年轻学校的创办与成长。十四载春秋流转,她以老师、朋友、奶奶的多重身份,将自己深深融入这片教育热土,写下了一段充满真情与担当的育人佳话。
亦师亦友亦奶奶
用爱点亮学生前程
樊志瑾的教育故事里,写满了对每一名学生的珍视与成全。学生小天(化名)曾是让班主任头疼的“问题学生”,翻墙上网、迷恋手机、冲动易怒。但樊志瑾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她一次次地劝导与关心小天。樊志瑾的努力终于迎来了回报,当小天拿着飞行员政审表请她填写时,她写下了充满肯定与期待的评语:“该生热爱祖国,尊敬老师……通过努力必能具备飞行员的良好素质。”这段评语像一束光,照亮了小天前行的路。他奋发图强,最终如愿考入名牌大学。他抱着鲜花对樊志瑾说:“樊奶奶,是您用力把我推进大学校门的!”
她的关爱更润泽着那些经历特殊磨难的心灵。曾有一个夜晚,她在校园里发现高三女生小张(化名)低头徘徊、情绪低落。询问之下得知,这个失去父母,与姑妈相依为命的孩子,又面临姑妈患癌的打击,感到“活着没意思”。樊志瑾心疼地紧紧搂住她,告诉她:“不要害怕,在这里有关心你的学校和老师,还有我和校长爷爷呢!”她用已考上大学的孤儿榜样鼓励小张,陪她散步谈心,驱散她心中的阴霾。最终,小张坚强地走出了困境,考入了扬州大学。
从“伢儿老师”到“樊妈妈”,再到如今的“樊奶奶”,称谓的改变,见证了她48年教育生涯中用爱滋养一代代学生的历程。
同事同伴同梦人
倾力托举年轻教师成长
在沭阳如东中学,樊志瑾不仅是学生的“奶奶”,也是年轻教师的领路人。她深爱着高三语文备课组这个集体,组里的老师在她眼中既是同事,也是一群大孩子。
她喜欢走进他们的课堂,欣赏吴岩老师的行云流水、邹曼老师的沉稳智慧、姚利老师的激情四射、周燕老师的活泼灵动……她更享受备课组活动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教研氛围。她还关心着老师们的生活点滴,谁家孩子聪明可爱,谁家负担重却依然乐观坚强,她都记在心上。她肩负着一份责任,要为他们搭建成长的广阔平台。青年教师胡老师曾因工作中遇到挫折而失落,樊志瑾没有责备,而是选择真情相待、真诚相助。樊志瑾收胡老师为徒,用自己的经验帮助他走出阴影、迅速成长。樊志瑾深信,与这群年轻的同梦人一起奋斗,就能成就学校的灿烂明天并描绘出更加辉煌的未来。
结友结缘结同心
搭建家校共育桥梁
樊志瑾认为,成功的教育是学校、家庭与社会画出的“同心圆”。她与家长打交道的故事,充满了智慧与真诚。一次,两位学生因打篮球发生意外,双方家长为医药费争执不下。樊志瑾主动出面,她不仅机智地核实医疗费用,还陪同家长去医院协商,甚至准备自掏腰包垫付费用。她的热心与公正深深打动了家长,矛盾得以圆满化解。
她还通过一次次为不同年级家长量身定制的专题讲座,与无数家长结为朋友。曾经一位家长激动地说,女儿正是听了“樊奶奶”讲座里传授的方法,高考数学成绩大幅提升,考上了满意的大学。“沭阳如东中学真是个好学校!”家长这句朴素的赞誉,在她心中重过金杯银杯。
在沭阳如东中学,樊志瑾的故事离不开另一个人——她的老伴、校长周桂官。办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从建校初期的艰苦条件到社会上的不解之声,老两口始终互相劝慰、互相勉励,坚信“心底无私天地宽”。他们用“学生在,老师在,校长在”的坚守,赢得了师生的信任和支持,用实实在在的办学成绩证明了一切。回顾这些年,樊志瑾感慨万千,她说,这部由学生、老师、家长共同写就的“书”,是她一辈子最珍贵的财富,而她,仍在不懈地续写着其中的温暖与幸福。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