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10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头版
2025年10月14日

“烟火里的民‘声’”系列报道

市井长巷藏百味 烟火人间共长歌

本报记者 颜靖尧 朱婉菁

■ 见习记者 黄俣博

10月8日傍晚,随着夜幕降临,位于古黄河畔的宝龙二十四街在暖黄色的灯光映照下逐渐热闹起来。空气中飘散着各类美食的香气,食客的谈笑声与商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街区处处人头攒动,“烟火气”在月光下袅袅升腾,展现出宿迁夜生活的独特魅力。

“我要两碗辣汤、两份牛肉锅贴,就在店里吃。”“好嘞!您先坐着,这锅马上出锅!”在“老莫急豆腐脑”店内,座无虚席,店员小曹一边盛汤,一边热情招呼新到的客人。他动作熟练,手持汤勺在锅中一舀,很快便将热气腾腾的辣汤递到食客手中。

“我经常和同学来这条街,生蚝、猪蹄、豆腐脑都是我爱吃的。”20岁的大学生方昊表示,“这家的辣汤味道很好,天冷的时候喝一碗,全身暖和,特别舒服。”

“生煎包出锅喽!”随着“滋啦”一声,另一家店铺的老板史智慧掀开锅盖,水汽蒸腾,香气四溢,刚出炉的生煎包引来食客阵阵赞叹。“我经营这家店多年,一直坚持亲自挑选食材,保证新鲜卫生。”史智慧介绍,宝龙二十四街人气旺盛,“烟火气”浓郁,是体验宿迁市井生活的理想场所。

在后厨,54岁的员工刘翠侠正专注地制作生煎包。她说:“我在这里工作多年,很喜欢这份工作。环境好,老板待人也好,我很知足。只要努力,每个人都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不远处,张聿刚的鱿鱼摊前同样人气十足。“老板,还要等多久?”有顾客询问。“快了,快了!”他一边擦汗一边应答。只见他动作娴熟,将鱿鱼串置于铁板之上,“滋啦”声中,鱿鱼触须瞬间卷曲。他时而按压,时而翻动,待火候适中时淋上秘制酱料,香气扑鼻,引得排队的顾客翘首以盼。

这门手艺,是张聿刚十多年摸索的成果。“起初什么都不会,全靠自己一点一点尝试,研究串法、火候和酱料,终于做出了让大家认可的味道。”他说,从推三轮车街头摆摊到拥有固定摊位,创业之路虽不易,但总算稳定了下来。

记者注意到,他的摊位上方贴着一张手写标语:“诚心诚意、不坑人、不骗人”。这是他自己琢磨出的经营宗旨。“没事看看,算是自我提醒。做小吃生意,良心比手艺更重要。食材用心,顾客吃得放心,生意才能长久。”张聿刚说。

张聿刚的一天安排得满满当当:上午由爱人采购食材、串制烤串,中午准时出摊,一直营业到次日凌晨2点。收摊时,他不仅将铁板擦得锃亮,还会仔细清理摊位周边的竹签、纸巾等杂物。“不光我这样,很多摊主都养成了随手打扫的习惯。环境整洁了,来的客人自然更多。”他笑着说。

市民陈艳正带着外孙女品尝炸香蕉。谈到这条街,她赞不绝口:“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游客,都知道宝龙二十四街。要说烟火气,这在宿迁可是数一数二的。”她表示,如今街区摊位整齐、停车有序,烟火气愈发浓郁。

“请51号顾客取餐”“热乎乎的藕粉,暖心又暖胃”……各式吆喝声高低起伏,将夜晚点缀得生机勃勃。食客们或循声觅食,或边走边聊,在寻常夜晚里品味着真实的幸福。

“为我们的生活干杯!”“干杯!敬生活!”同一时间,古黄河边的露天广场上,一群年轻人举杯畅谈,笑声朗朗。清脆的碰杯声中,饱含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轻柔的晚风吹来,消解着每个人身上的疲惫,为夜晚增添了一丝浪漫氛围。年轻的情侣在河边漫步,互诉着真心;年幼的孩子在家长的逗弄下咯咯笑着,眼睛弯成了“小月牙”;青年背着吉他放声高歌,歌声里满是对梦想的热忱。在宝龙二十四街的一处进出口,工人正在地面上涂着彩绘,刷子拂过地面,写下“酒都宿迁WELCOME”……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