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诞辰120周年
百年医脉 一“路”传承
——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与“仁济”背后的故事
■ 本报记者 王艳珅 通讯员 张绅琪
宿迁市有一条承载120年医脉的道路——仁济路,这条路于2023年12月正式获批复命名。这条东起京杭南路、西至黄河南路,位于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南侧的道路,因始建于1905年的仁济医院得名,标志着宿迁现代医学的历史文脉融入了城市肌理。
从1905年仁济医院接诊百姓,到抗战时期历经劫难仍坚守医者初心,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废墟上重生为宿迁县人民政府卫生院,直至如今发展为拥有千张床位的三级综合医院,“仁济”二字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机构名称,成为宿迁医疗人“仁爱济世”精神的象征,更沉淀为这座城市现代医学的文化根脉。
青砖小楼:120年医脉的“活化石”
沿着仁济路缓步前行,路牌在秋日的阳光下格外醒目。在路牌不远处,一片茂密的梧桐树林间,掩映着一座独特的建筑——青砖黛瓦、木质窗棂,这座仅有二层的小楼,虽历经岁月侵蚀,却依然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它正是宿迁近代西医发展的起点——原仁济医院仅存的旧址建筑,每一块青砖、每一道木纹,都在无声诉说着百余年来的风雨变迁。
翻开宿迁地方史志,关于这座小楼的记载清晰而深刻。时间回溯至19世纪末,1899年,美国传教士鲍达理带着西医理念与医疗设备来到宿迁,在经过多方考察后,他最终选定在宿迁南圩外(现宿城区项里街道辖区)购地,着手筹建宿迁历史上第一家西医医院。彼时的宿迁,传统中医虽占据主导,但面对一些急危重症诊疗手段有局限。鲍达理的到来,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全新的医疗思路。
经过六年的筹备,1905年,这家医院正式开门接诊,鲍达理为其取名“仁济医院”,取“仁爱济世”之意。仁济医院开设内科、外科及妇产科,至民国初年又增设小儿科、传染病科及黑热病专科,成为宿迁乃至周边地区百姓求医问药的新选择。
据老辈人回忆,1930年,仁济医院达到鼎盛时期,每年收治病人达2万名,进行手术400余次,病床增设到100张。当时的宿迁,部分现代医学医院纷纷开业,全宿迁大小医院、诊所30余处,现代医学医生50余人,他们大多数是从仁济医院出来的。西医的科学性与医护人员的仁心,渐渐被宿迁百姓接纳与认可。
然而,平静的时光并未持续太久。1938年,侵华日军的铁蹄踏入宿迁。在日军占据期间,仁济医院的医疗设备被肆意破坏,药品被掠夺,原本救死扶伤的场所沦为废墟,医护人员被迫离散。这座刚刚运转三十余年的医院,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
但生命的希望从未在此熄灭。1950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宿迁县政府决定在原仁济医院的废墟上重建医院并在1951年建成迁入,改名为“宿迁县人民政府卫生院”,设有门诊、内科、外科、妇产科,工作人员增至88人。
当时的建设者们克服物资匮乏、技术短缺的困难,让这座承载着医疗使命的建筑重新焕发生机。从此,这里开启了守护宿迁百姓生命健康的新征程。从最初的几十张病床,逐步发展为如今拥有千张床位和众多现代化设备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那座青砖小楼,也作为历史的见证,被精心保护起来,成为宿迁医脉传承的“活化石”。
双路交织:西医扎根宿迁的“文明密码”
仁济路的命名,不仅唤醒了人们对仁济医院的记忆,也让另一条老街石坡岸路再次进入公众视野。两条道路如同两条并行的历史线索,共同编织出宿迁近代文明发展的独特图景。
石坡岸路得名于明代的一项重要水利工程——黄河防洪石坡。当时,黄河流经宿迁,为抵御洪水侵袭,当地百姓在河岸修筑了坚固的石质护坡。久而久之,沿坡形成的道路便被称为石坡岸路。这条老街不仅见证了宿迁水利历史,更因两位非凡女性的足迹,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清代著名才女倪瑞璇、美国旅华作家赛珍珠曾在此居住。
鲜为人知的是,石坡岸路与仁济医院之间,还隐藏着一段深刻的历史联结。根据宿迁历史档案记载,1887年,赛珍珠的父亲赛兆祥作为传教士来到宿迁,他不仅传播宗教文化,还将西医理念首次引入这片土地。1894年,赛兆祥向美国基督教南方长老会提出向宿迁派遣医生的请求。随后,他带着自己家人和马可格理尔牧师、卜德生博士、卜爱安医生,从清江浦(淮安)迁至宿迁,入住张家客栈。同年,卜爱安医生在该客栈开办了宿迁第一家诊所,用西医方法为百姓治疗常见疾病。虽然当时接受度不高,但却为西医在宿迁的扎根埋下了种子。
十一年后的1905年,鲍达理正是在借鉴这家诊所经验并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创办了仁济医院。如今看来,那条用于防洪的石坡,不仅守护了城市的安全,更意外地成为西医在宿迁生根发芽的“原始土壤”,而石坡岸路与仁济路的交织,也成为解开宿迁西医文明起源的“密码”。
一医三代:让医者仁心照进现实
“这条路的命名,不仅仅是给一条路起了个名字,更重要的是让医院的历史从档案柜里走了出来,走进了市民的日常生活。”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一位从事临床工作四十余年的老医生,望着眼前人来人往的仁济路,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为了让更多人读懂仁济路背后绵延120年的医脉,让医院的历史与当下的现实产生更深的共鸣,近年来,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专门组建采访团队,踏上了寻找见证者的旅程。
这些见证者中,有特殊的医护世家,一家三代都投身医院事业。他们的祖辈曾在最初的仁济医院默默耕耘,父辈则亲身参与了医院的重建与发展。如今,第三代人依然坚守在临床、护理等各个医疗岗位上。在采访中,他们缓缓讲述家族与医院同呼吸、共成长的故事,那些泛黄的老照片、代代相传的行医理念,是120年医心最生动的注脚。
见证者里还有一群在仁济路附近出生,与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有着深厚缘分的古稀老人。对他们而言,医院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充满温暖回忆的地方。他们回忆起儿时趴在医院围墙外,好奇张望里面白衣天使忙碌的身影;他们分享家人生病时,医院医护人员悉心诊治的难忘经历。在他们的讲述里,医院与城市的发展、与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每一段故事都饱含着对“仁心”的信赖。
仁爱济世,仁心传承。从1905年仁济医院初建,到2025年的今天,时光跨越了一个多世纪,“仁心”二字却从未改变,只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与更具体的表现形式。过去,它是鲍达理等传教士不远万里带来的医疗火种,是抗战时期医护人员在艰难环境中坚守岗位、救死扶伤的担当;新中国成立后,它是医疗工作者投身卫生事业、为百姓健康筑牢防线的艰辛创业;如今,它是新时代医护人员不断精进技术、创新服务,为患者提供更优质医疗体验的责任与使命。
如今,当市民沿着仁济路走向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时,脚下踩着的不仅是平整的沥青路面,更是这段跨越百年的医疗历史。仁济路,这条看似普通的城市道路,早已超越了交通的功能,成为宿迁人共同的“生命记忆容器”。它承载着一座城市与西医的120年情缘,记录着宿迁医疗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每一步;它见证着宿迁的医护工作者始终坚守“仁爱济世”的初心,守护百姓健康,向着更高质量医疗服务不断迈进的坚定步伐。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