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一把火”到“金疙瘩”
宿迁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交出生态经济双赢答卷
■ 本报记者 李文静
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以下简称“秸秆综禁”)是守护蓝天底色的“关键一战”,也是激活乡村生态价值的“必答题”。
进入秋冬季秸秆综禁攻坚期,宿迁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从严抓好秸秆禁烧工作,细致研究建立相关机制,立足实际、依托优势,因地制宜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从“田间废弃物”到“养殖金饲料”的价值蝶变
近日,记者走进宿迁市长安牧场的标准化圈舍,一头头膘肥体壮的奶牛正低头吃着草料,时不时发出“哞哞”的叫声。而这些让奶牛吃得香甜的“营养餐”,原料竟是小麦、玉米、水稻收割后剩下的秸秆。
“以前秸秆要么烧了污染空气,要么堆在田间占地方;现在不一样了,秸秆成了我们牧场的‘香饽饽’。”宿迁市长安牧场总经理朱明指着秸秆青贮包向记者介绍,为破解“奶牛养殖成本高、秸秆处理难”的双重难题,牧场创新打造了“秸秆变肉”循环养殖模式,利用宿城区中扬镇丰富的秸秆资源,搭建起“农田到牧场”的闭环利用体系。
这套体系有着清晰的流程:宿迁市长安牧场在田间通过秸秆捡拾机将散落的秸秆收拢,秸秆经粉碎机精准粉碎后放入专用菌种,再由打包机进行裹包发酵,最终制成优质青贮饲料,通过TMR搅拌设备按比例混合饲喂奶牛。整套设备与工艺高效衔接,确保秸秆饲料营养均衡、易于吸收,为奶牛养殖提供坚实保障。
“以前进口的饲料成本高、供应不稳定,现在牧场使用本土化秸秆饲料,成本降了不少。”朱明说。
对附近农民来说,把秸秆卖给牧场能额外增收,“田间废弃物”成了“养殖金饲料”;对牧场而言,秸秆饲料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还提升了牛奶品质,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从“人防奔波”到“智能站岗”的提效升级
10月16日,在市湖滨新区皂河镇综合文化站内,电脑屏幕上实时显示15个“高空瞭望哨兵”传回的农田、道路、沟渠等画面,皂河镇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工作办公室办事员王凤娟眼睛紧盯着电脑屏幕,指尖不时敲击键盘。
“这套智能监测系统不仅覆盖面广,还能24小时‘不眨眼’监测。以前靠人巡,一天跑遍全镇要好几个小时,现在系统自动预警,效率翻了好几倍。”王凤娟指着电脑屏幕说,该系统依托AI识别技术,利用双光谱摄像机可以实现全天候自动识别烟雾和火点。
如今,皂河镇15个高空瞭望系统已全部“上岗”,实现了秸秆禁烧工作效率倍增,成功完成从“人防”到“技防”的跨越。
“从火点出现、系统报警到工作人员赶赴现场处置,平均时间比以前大大缩短。”皂河镇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工作办公室主任马文瑞表示,下一步,皂河镇将推进高空瞭望系统在散乱污企业整治、河道管理、扬尘在线监测等方面的融合应用,让“科技监管”产生更多综合效益。
皂河镇的“智能防控”并非个例。今年以来,宿迁已在24个乡镇试点推进高空瞭望系统建设工作。这些系统均配备高清透雾摄像头,能360度无死角旋转、灵活调节焦距,结合图像识别、热成像技术,不仅能自动识别烟雾和火点,还能精准定位特定区域的动态变化,实现“火点发现—自主研判—点位推送—整改闭环”的全流程管理。
与此同时,全市还配备了百余架无人机,每日对重点管控点位等进行巡飞,破解了“地面巡查有盲区、人工监管有局限”的难题,真正实现从“人海战术”到“技防为主”的跨越,让秸秆禁烧的“监控网”越织越密。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施治”的全域变革
不论是皂河镇的“智能防控”,还是宿迁市长安牧场的“秸秆循环”,都是宿迁秸秆综禁“系统施治”的缩影。
今年9月23日,市政府主要领导专题调度推进全市秋季秸秆综禁。与此同时,宿迁印发《宿迁市秋冬季秸秆综禁强化措施》,从八个维度拧紧“责任链”:在综合利用方面,科学规划“收、储、用”体系,确保秸秆“有人收、有地放、有用处”;在监管机制方面,建立四级网格化监管机制,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天候防控;在科技赋能方面,推动高空瞭望、无人机巡飞全覆盖,提升监管精准度;在隐患治理方面,清理沟渠茅草、林地落叶等可燃物,消除监管盲区;在应急处置方面,完善预案、组建队伍,确保“小火快灭、大火速控”;在宣传引导方面,以“新媒体+传统媒介”全覆盖,让禁烧理念入脑入心;在资金保障方面,整合多部门资金,激发各环节主体积极性;在督查考核方面,构建“全维度、多层次”的督查体系,倒逼责任落实。
为了消除行政边界“监管盲区”,宿迁主动谋划,拟与连云港、淮安、盐城签订四方秸秆综禁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框架协议,明确信息共享、联合巡查、协同处置机制,确保边界区域“不遗漏、不延误”;对重点区域开展加密巡查,让每一处隐患都“无处遁形”。
蓝天白云之下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秸秆禁烧绝非“小事”,而是关乎每一个人切身利益的“大事”。我们呼吁广大市民立即行动起来,主动参与秸秆禁烧,积极推动秸秆综合利用,以务实的态度和有效的行动,共同守护宿迁的蓝天白云。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