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路‘项’前 一路‘城’长”系列报道
建设宜学又宜居的高品质校园
■ 本报记者 孙小明 肖伟伟
“宿迁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总用地面积约2600亩,总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60亿元,主要建设教学楼、图书馆、行政办公楼、院系楼、体育馆、游泳馆、艺术馆、音乐厅、大学生活动中心、交流中心、学生宿舍、教师公寓、食堂、后勤附属用房等,预计于2025年秋季投入使用。”近日,宿迁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现场代表谭冲介绍。
金风送爽,天气微凉,正值项目建设的黄金季节。项目现场近3000名工人坚守岗位、各司其职,全身心地投入建设中;34台塔吊高耸入云,不停挥动着“长臂”运送建材;挖掘机、压路机、洒水车、运输车等穿梭其中,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宿迁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以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受到社会关注。项目投入建设以来,宿迁城投集团坚持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优化施工方案,精雕细琢项目,抓安全、控质量、保进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力按下建设“加速键”,不断刷新施工“进度条”。宿迁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分为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标段建设,目前东北标段土建工程基本完工,正在进行装修及室外附属配套工程施工;东南标段除图书馆外,其他单体土建工程基本完工,正在进行装修及配套工程施工;西北、西南标段正在进行土建主体施工,部分单体已经主体封顶,同步穿插进行室外附属配套工程施工。
精心布局的多元化空间,承载起育人功能。为更好解决超大型校园的功能和交通问题,宿迁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围绕“圈层布局、多心多组”的理念总体布局,即外圈为城市共享带,内圈布置学生生活带,中心为教学科研带。校园内各功能分区合理,其中位于校园中心的共享学术环,围绕核心景观呈环状布置,由图书馆、三个学院区及学生活动中心一起构成校园的核心功能环,将整个校园有机地串联在一起。清晰灵活的功能空间既支持了教育功能,提升了校园活力,又为师生带来了更为便捷的学习和生活体验。
以人为本的高品质环境,打造宜居宜学校园。项目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在建筑设计上,建筑室内外的公共空间包括出入口、门厅、走廊、楼梯、电梯及室外公共活动场地及道路均采用无障碍设计;在室外配套设计上,校园配置电动汽车和无障碍汽车停车位,以及地上非机动车停车位;在活动场所设计上,不仅有三个室外运动场、室内体育馆、游泳馆,还设置了专用健身漫步道。
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建设生态低碳校园。项目在整体设计中科学规划,充分应用可再生能源、海绵城市建设、提高装配式建筑应用比例等绿色理念及技术,建设建筑节能、环境宜人的绿色低碳校园。“整个项目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50%,可再循环建材比例达15%。其中图书馆、行政楼、科创大楼符合绿色建筑三星标准,其他建筑符合绿色建筑二星标准。”谭冲说,学校在建设中充分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透水铺装、下凹绿地等设施建设,让海绵功能与景观功能融合,使校园更富“生命力”。
宿迁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建成后将以更加开放、包容、多元化的姿态为宿迁教育版图再添新彩,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又一个民生愿景将变成幸福实景。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