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为归宿 创新求变迁
——宿迁市人才发展环境优化路径研究
■ 范明进 郑雪 胡甜馨
环境对于人才生存与发展极为敏感与挑剔。人才发展环境犹如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需要阳光、雨露、空气、土壤等持续不断地滋养与呵护。一直以来,宿迁在优化人才发展的经济、政策、事业、生活、文化环境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激发了人才创新活力,但是仍有提升空间。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的经济基础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根据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对于宿迁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立足宿迁实际,打好“特色牌”,走好“差异路”。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积极谋划适宜性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不断塑造新动能、开辟新赛道、抢占制高点。
当然,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上要理清各层次产业人才清单,深入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产业能级,壮大地方经济。经济环境的改善,必将为政策环境、事业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的改善,提供坚强的基础性保障。
二、坚持“量体裁衣”,发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的政策引领力
人才政策贯穿人才引育留用的全过程、各环节、各方面,对于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具有重要的政策引领作用。因此,人才政策制定必须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量体裁衣”。
一是坚持需求导向。人才政策的制定必须能够满足宿迁高质量发展的各类人才需求,同时做好人才政策的废改立工作,跟上时代与实践的步伐。二是注重资源整合。梳理招商、发改、科技、工信、教育、服务等各类政策,部门联动形成政策叠加效应,完善政策包,形成政策链,形成合力。三是完善评价体系。建立更加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突出能力、实绩、贡献导向,进一步完善“问东家、问专家、问大家、问市场”多元主体评价体系。
三、构筑创新平台,增强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的事业承载力
事业是人才梦想的载体,创新是人才价值的体现。
一是创建省级人才集聚区。积极创建省级产才融合发展重点园区、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区,促进人才集群式发展。二是争取重大科创载体在宿迁布局。加快布局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应用型研发机构群,建设一批高水平科研基地、实验中心、工程技术创新平台等,积极争取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省级平台在宿迁设立分支机构。三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链主”企业牵头组建人才攻关联合体、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支持民营企业、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全职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实现企业壮大与人才成长“双赢”。四是发挥高校引才育才重要作用。探索建立人才协同培养基地、博士后创新联合体等校地合作模式,发挥宿迁学院、职教院校等科教资源作用,促进学科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
四、促进生态宜居,提高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的生活满意度
高品质的生活环境离不开高质量的经济环境、高含金量的政策环境、高素质的事业环境,更离不开高颜值的生态宜居环境。
一是高标准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发展绿色经济,是宿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的准确定位。要进一步完善购物、休闲、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广泛集聚和吸引人才、科技、资本、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二是完善人才高品质生活保障。探索打造高品质人才社区,形成多样性、差异化、全覆盖的人才安居体系。因地制宜建设人才公园、人才广场等,解决人才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三是深化“我为人才办实事”项目。设立“一站式”政务服务专窗,不断提高人才生活满意度,助力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成就事业。
五、提高文明程度,精塑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的文化氛围
人才是社会文明的传承者与弘扬者,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必然影响人才的去留,更影响人才聪明才智的发挥。
一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二是促进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在提高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质量的同时,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畅通各类人才的源头活水。三是强化人才荣誉激励。给予人才精神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创造、争做先锋,让创新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
人才为归宿,创新求变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人才发展环境的持续优化,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新生态,必将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作出宿迁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中共泗阳县委党校)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