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校警三维联动 织密暑期“安全网”
■ 本报记者 臧子青 王艳珅 周妮 通讯员 王淼
仲夏时节,学生防溺水安全工作进入关键期。连日来,我市学校、公安等单位和部门积极作为,通过专题教育课、家校协同沟通、常态化安全提醒等多维举措,织密织牢防溺水“安全网”,全方位守护学生生命安全。
家校协同守护学生暑期安全
6月24日,在宿迁市实验小学幸福路校区的安全专题教育课现场,学生们身着统一校服,目光聚焦于前方屏幕。屏幕上播放着防溺水案例视频,溺水者的惊险遭遇、揪心后果,让不少学生神情凝重。老师结合视频,细致讲解防溺水知识与自救技能:“发现有人溺水,千万别盲目下水,要大声呼救、找大人帮忙……”不少孩子边听边认真记笔记。
据了解,宿迁市实验小学幸福路校区常态化开展安全教育。放假前,学校开展安全专题教育课,课堂上,老师借助案例、视频,向学生讲解防溺水知识与自救技能。该校少先队大队部主任熊新齐介绍:“我们不仅在校园内开展专题课,还通过微信群每周向家长推送不少于1条防溺水知识和安全提示,同步发放《致学生家长一封信》,督促家长依法履行监护义务,家校协同守护孩子安全。”
苏宿工业园区未来之光幼儿园也积极行动,发放《致学生家长一封信》,明确暑期防溺水要求,呼吁家长加强监护,教育孩子做到“四知”“六个禁止”。家住苏宿工业园区康辉·苏州壹号小区的家长王女士说:“收到信后,我更清楚自己的监护责任,会时刻关注孩子去向,守护孩子平安。”
骆马湖成市民玩水“打卡地”
入夏以来,骆马湖凭借宜人的景致,成为市民纳凉赏景、戏水游玩的热门“打卡地”。近日,记者在骆马湖沿岸看到,不少成年人带着孩子在此休闲娱乐,孩子们手持水枪、拎着挖沙工具,在湖边踩水嬉戏,家长们则脱下鞋子、挽起裤脚,陪伴孩子享受夏日亲水时光。
“水边危险,请注意人身安全……”不远处,广播喇叭循环播放安全提示,为游玩的市民敲响安全警钟。
“夏天带孩子来玩水,既凉快又有趣。”家长胡女士说,她深知水边游玩存在的风险,“未成年人不能单独在水边游玩。我家孩子今年6岁,我陪他在这里玩水时,会始终让他在我的视线范围内活动,一刻不敢松懈。”
记者从宿迁市公安局湖滨新区分局获悉,为筑牢夏季河湖防溺水安全防线,守护游客的生命安全,该分局多措并举织密防护网络,组织警力全面排查骆马湖沿岸AI智能警戒“电子围栏”的感知运行状态,检查救生设备的放置情况,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整改并增补安全防范物资。目前,骆马湖沿岸碧湖银滩、沙雕公园、罗曼园等人员密集景区及危险水域,已配备16套智能微型应急救援站、44套AI智能警戒报警系统。2024年以来,新增360根救生竹竿、160个救生圈、80块警示标语牌。
警方提醒:防“溺”于未然
暑假第一天,4名未成年学生结伴到骆马湖边游玩。在他们准备入湖戏水时,岸边的智能装置精准预警并自动发出警报,警用无人机同步升空进行劝阻。
“刚才监控里让你们不要玩水没听到啊?”警用无人机突然“开口”,学生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迅速离开了危险水域。
今年以来,宿迁市公安局湖滨新区分局研发了防溺水智能警戒报警系统,打造“雷达探测+光电跟踪+无人机巡查”的智能高端防溺水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全力守护未成年人“生命线”。
宿迁警方提醒广大市民,不要独自一人外出游泳,不要到未知环境或有警告提示的水域游泳;不要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如若溺水切勿慌张,首先保证自己安全漂浮,然后寻机求助。溺水时先深吸一口气,双手在水中向后向上平摊没入水中,切不可露出水面;头向后仰,身体向后挺直,让嘴巴、鼻孔浮在水面上;换气时双手配合向大腿两边及后面压水,同时快速用嘴呼气后继续吸气憋住,循环往复,开始可能脸部会下沉两三秒时间,接着就会浮出水面。在可能的情况下用脚平缓向下做走路式踩水,人即可向岸边靠近,等待救援或实现自救。身体下沉时,将手掌来回顺着身体向下向后压水划水即可。
那么遇到溺水者,大家该如何做呢?不熟悉水性、水下情况不明时,大家不要擅自下水施救,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借助竹竿、木棍等物品把落水者拉出水面,或者向落水者抛投绳索、救生圈等漂浮物。同时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根据溺水者的不同状态采取不同的急救措施。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