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7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要闻
2025年07月03日

“陵园里的抗战记忆”系列报道

73名烈士长眠于朱家岗烈士陵园

编者按

每一个烈士陵园都承载着一段段悲壮而感人的历史,蕴含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座烈士墓背后都是一个英勇无畏的生命,镌刻着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这些烈士墓不仅是逝者的安息之所,更是后人缅怀先烈、传承精神的重要载体。这些英烈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宛如一座座屹立不倒的精神灯塔,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引领着我们不断奋进。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即日起,本报推出“陵园里的抗战记忆”系列报道,探访英烈的抗战故事。

■ 本报记者 裴凌曼

朱家岗烈士陵园位于泗洪县,建于1943年,占地54亩,是为纪念1942年12月10日在朱家岗保卫战中牺牲的73名烈士而建立的。

“王德山、冯愚、李树举、刘增芹、吴承祖、杨俊秀……”73座新四军烈士的墓冢整齐地排列在鲜花翠柏中,每座墓前的汉白玉碑上都镌刻着烈士的姓名。

1942年11月14日,驻徐州、蚌埠一带的万余名日军在8架飞机、10余辆坦克的掩护下,分5路对淮北抗日根据地展开“扫荡”。新四军第四师制定的反“扫荡”方案是以小股部队冒充主力,利用熟悉地形牵扯、消耗敌人,待到时机成熟,主力部队再从外围给予敌军致命打击,而这一战术的实施,需要一支能打硬仗的部队为内应,这一重任最终落在了九旅二十六团的肩上。

二十六团团长罗应怀在1989年撰写的回忆文章《血战朱家岗》中这样写道:“由于我们人熟地熟,敌人找不到我们。有时候敌人刚端起饭碗,我们就袭击上去,打一阵机枪,甩几个手榴弹;有时候敌人刚躺下,我们摸上去东一枪西一枪,牵着敌人一直转到天亮,搞得敌人吃不上饭、睡不好觉,晕头转向。”

就这样,二十六团以600多人和敌军主力周旋了20多天。12月9日,二十六团接到上级命令,到朱家岗一带集结,准备与外线主力会合。可就在当天夜里,敌军的一支队伍和少量伪军共1500多人,悄悄从3个方向摸了上来。战斗在拂晓时分打响,进入了白热化阶段。驻守附近阵地的一营五连三排最后只剩8个人,弹药全部打光。

这场战斗进行了18个小时,600多名新四军战士打退了敌人对朱家岗的7次进攻。至12月10日晚上,敌人扔下来不及抢走的13具尸体逃跑。在这场战斗中,新四军二十六团有73名指战员为国捐躯。这一战斗,是新四军击退淮北抗日根据地周围日军向根据地五路围攻的一次决定性战斗,是抗战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是淮北军民用热血谱写的一曲壮歌。

“每次来烈士陵园祭扫革命先烈,心情都无比沉重,是他们的流血牺牲才换来了我们如今幸福美满的生活。”泗洪县新四军研究会会员张绍宝说,许多烈士在生前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有的烈士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有的则为了掩护战友撤退,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牺牲自己。

一场战斗,因为先辈的热血,成为民族永远的记忆;一座陵园,承载着后辈深深的敬仰与缅怀,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承地。

如今,73名烈士的名字不仅镌刻在墓碑上,也记载在历史里,更会被人们深深地记在心中。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