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7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要闻
2025年07月05日

“陵园里的抗战记忆”系列报道

英雄不曾远去 丰碑永存人间

本报记者 朱婉菁

■ 通 讯 员 倪 李

白墙红瓦、绿水环绕、村景如画……7月2日,记者走进被誉为“水美村庄”的宿城区耿车镇刘圩村,一派绿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里,有一座“人马同葬”的烈士墓,它不仅是一处缅怀先烈的场所,还留下了一段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苍松垂露、翠柏含烟。墓园中间,竖立着一块高大的墓碑,上面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字样,墓碑的背面刻有烈士牺牲时的情况。在这里,埋葬着战争时期牺牲的7名革命烈士和4匹阵亡战马。

1943年腊月,伪凌城区队长吴蓝田进犯当时的泗宿县杨圩区。当时八十一团三大队和地方武装在叶家迎敌,痛击活捉吴蓝田及其部数十人,我军牺牲两名战士荣葬于此。

1945年7月,国民党十八团苏子武部逃窜至当时的宿迁县境内,并勾结当时的伪凌城区队长王维贤,又犯当时的杨圩区。之后我军九旅二十五团骑兵部队,引敌至当时的沙河西朱庙一带夹击激战,歼敌120余人,我军牺牲了连长1名、排长1名、战士3名、战马4匹,亦安葬于此。

1995年,耿车镇人民政府和社会团体自发捐资修建烈士墓,把烈士的遗骸和战马的遗骸集中安葬于一处,因为不知道烈士的完整姓名,烈士墓也被称为“无名烈士墓”。

伤残退役军人李法传是烈士墓的守墓人,他已经守护这座烈士墓30年了。“烈士墓修好后,耿车镇人民政府招募守墓人,我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李法传说,自己是刘圩村人,7名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一直在村中流传,他们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感染着每一位村民。

今年69岁的李法传身体硬朗,声音洪亮。每天,他都会来到墓园打扫卫生、擦拭墓碑、清理杂草。“在我心里,他们就是我的亲人,每天我都要过来看一下才放心。”李法传感慨道。

李法传告诉记者,以前通往墓园的道路坑洼不平,一到雨天更是泥泞难行,前些年经过升级改造,道路变得宽阔平坦,方便祭扫者前来祭扫。如今,每年都会有很多人来这里进行祭扫,深切缅怀革命先烈。

当有人来祭扫时,李法传常常充当讲解员的角色,向前来扫墓的人讲述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与他们一同追寻红色记忆。“没有革命先烈的‘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的日子过好了,不能忘了革命先烈。为他们守护,是我应该做的事情,这么多年,我的家人也非常支持我。”李法传说。

李法传告诉记者,在有生之年,他会守好墓园。“守墓,对我来说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我会一直守护下去,为更多的人讲述关于烈士墓的故事,把7名革命烈士的精神传承下去!”李法传说。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