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换社保”抽签风波
■ 本报记者 孙建 杨景超
一场本应保障被征地农民权益的“土地换社保”政策落地,却在市洋河新区洋河生态旅游产业园红庙村演变为争议焦点。12个社保名额、200余位村民参与,抽签过程中出现的秩序混乱、代抽多签、部分村民未参与即结束等问题,将基层政策执行中的程序正义与民生保障矛盾推向台前。记者深入调查发现,事件背后既有操作流程的明显瑕疵,也折射出农村公共事务决策中民主机制的有待完善空间。
“接到村委会电话说要讨论土地征收,我打车赶回来,结果连抽签箱都没摸到。”红庙村双西组村民陈女士的遭遇,成为这起事件的导火索。今年5月底,红庙村因园区建设征收双西组12亩土地,按《江苏省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核算,可分配12个社保安置名额。涉及土地的200余位村民中,多数常年在外务工,留守者以老年人为主。
陈女士告诉记者,当天开会主要是讨论征收土地抽签社保名单的事情,他们组内土地被征收,共分配12个社保名额。由于村民较多,村委会决定200多位村民通过抽签的方式,来获取这12个名额。可让陈女士没想到的是,现场抽签方式很乱,自己甚至都没有抽到签。“俺也不懂,按照安排的话,得喊到你才去抽,有七八家都没上去抽。有几个小伙子,一个人能抽到6个签。”对于此次抽签,陈女士很不解。
在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平台上,当地多位村民反映这一问题,质疑抽签的合理性。为了核实情况,记者来到洋河生态旅游产业园红庙村,经过走访发现,陈女士反映的情况属实。“我不知道谁排的顺序,总共12个名额,都抽完了。”部分村民表达了同样的疑惑。
抽签仓促、过程混乱,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记者找到了红庙村党总支书记沈玉周。沈玉周介绍,此次投诉的村民都是双西组村民,因为铺路需要征收双西组12亩土地,按照核算,可以有12个社保名额,但是这12亩土地涉及200多位村民,所以他们才决定通过抽签的方式产生,争议的核心在于程序合规性。根据《江苏省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安置名单需“由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商定后提出”,但“商定”的具体形式并无细化规定。沈玉周强调,村委会只负责组织,操作权在村民。“开会的时候说,村委会负责监督,负责提供场地,所有的东西由村民自己来定。”沈玉周告诉记者,由于很多人在外地,所以的确会出现有人代抽的情况。而由于先抽签的村民已经抽到了12个名额,这就导致剩下七八位村民没有参与抽签。
“失误就在决定,由谁来第一个抽这个签,谁第二个来抽这个签。但是这样的抽签方式,这个事情的主导是由所有村民提出的。”沈玉周表示,他们村也是第一次处理这种事情,操作过程中确实存在瑕疵,导致部分村民有质疑,但是此次抽签结果已经产生,总体是公平公正的,如果重新推翻再次抽签的话,还是会造成群众质疑,所以经过村委会商讨,他们决定不再重新抽签。对于现在有质疑的村民,村委会将做好解释,红庙村周边马上要建工业园区,按照测算,大部分被征地农民会分配到社保名额,请大家不必着急。
记者把情况反馈给市洋河新区社会事业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按照《江苏省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规定:安置人员名单由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商定后提出,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并在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公示后,报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后期,他们会指导属地村居做好工作,保证名单制定公开、公平、公正。
编后:红庙村事件并非个案。据江苏省自然资源厅2024年征地社保数据显示,全省因安置名单争议引发的投诉中,62%集中在“分配方式不透明”。中国农业大学农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朱启臻指出,农村土地权益分配涉及复杂利益关系,基层治理需建立“政策宣讲—方案草拟—村民议事—公开公示—异议反馈”的闭环机制。当“土地换社保”从政策文本走向实践,程序正义是防止权力滥用的第一道防线。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