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诉求与治理效能的同频共振

■ 见习记者 高与琛
701路公交车终点站经历了一场“迁徙”,从医院到加油站旁,最终在侍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安家落户”。这看似微小的站点调整,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基层治理中民生诉求的传导与响应机制,揭示了公共服务优化过程中面临的现实挑战。
事件的起因,是居民通过12345热线反映的“不便”与“隐患”。701路公交车终点站悄然移至加油站旁,空间局促,人车混行,居民候车需多走数百米。这不仅关乎出行便利,更直接牵涉公共安全。加油站工作人员的担忧、居民的抱怨,指向的是公共服务链条中一个环节的失序。
探寻其因,背后是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现实困境。大型公交车辆对停泊、调头场地有特定要求,而原有设施空间局促,难以满足需求。医院因担心道路被重型车辆压坏而“谢绝”公交车,虽是自身管理所需,却客观上造成了公交服务的“断点”。加油站因其相对开阔,成了无奈之下的临时选择,但也埋下了安全隐患的种子。更深一层看,站点设置存在随意性——当地插个牌子即成站台,缺乏科学规划和规范标准,暴露出基层公共服务在精细化、规范化方面的不足。
值得肯定的是,从媒体监督报道到职能部门迅速行动,展现了一场高效的民生问题解决协作。新闻播出后不久,交通部门即主动反馈,多部门迅速会商,共谋解决方案。这种“闻风而动”的姿态,体现了对群众关切的重视和解决问题的决心。
最终的解决方案——将终点站设于侍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可谓一举多得。近3000平方米的广场为公交车提供了宽敞安全的停泊空间;专用候车亭极大提升了居民的出行体验;社区提供的饮水、公厕、休息区等服务,更增添了人文关怀。居民“比以前好了”“没有安全隐患”的朴实评价,是对这一举措最直接的肯定。从“临时安置”到“长久安家”,公交站点的“定”不仅安顿了车辆,更安定了民心。
公交站点的设置看似单一,实则牵涉交通部门、运营单位、属地政府、基层社区等多方主体,任何一方的缺席都可能导致方案功亏一篑。此次问题的成功解决,正是得益于各部门跳出权责壁垒,形成了解决问题的合力。
701路公交车的终点站已然落定,但公共服务优化没有终点。每一次对群众呼声的倾听,每一次跨部门的有效协作,每一次对问题的彻底解决,都是在铺设一条通往更加宜居、便捷城市的道路。这趟关于公交站点的民生“班车”,最终驶向的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美好未来。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