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菜老人的“无G”困境
□ 严保林
凌晨五点的风还带着夜的凉意,我沿着街道慢跑,汗水浸湿衣衫时,街角一抹佝偻的身影闯入视线。那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坐在路牙边的小马扎上,身前铺着一方洗得发白的蓝布,上面整整齐齐码着一堆扁豆。紫绿色的豆荚还挂着晨露,带着泥土的清新气息。
她穿着一件藏青的旧布衫,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在脑后挽成一个素净的髻。晨光熹微,勾勒出清瘦而安详的侧影。那扁豆品质极好,紫莹莹的,带着一层天然的霜,饱满得像一个个小耳朵。我蹲下身挑拣,她并不殷勤招揽,只静静地看着,眼神里有一种经过岁月淘洗后的温顺与淡然。
“自家种的,没打农药。”她见我拣得仔细,便轻声补了一句,那声音也是干爽的,像秋日晒透的稻草,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摩挲着豆荚,像是在抚摸自家的孩子。我询问价格,比超市还便宜。她边帮我拣豆荚边整理被风吹乱的塑料袋。
我拣好一斤扁豆,摸出手机:“奶奶,可以扫码吗?”
她听了很不好意思,带着点歉意地指向蓝布一角用石块压着的一个小塑料牌,牌上的二维码已有些磨损了。“你扫那个码,”她说,随即又实实在在地添上一句,仿佛在陈述一个与她无关的事实,“说老实话,我也看不懂,钱都打在我媳妇手机上。”
我的心咯噔一下,像是被针轻轻刺中了。她那句“我也看不懂”,说得那样平静,那样理所当然。这个被数字洪流裹挟的时代,我们习以为常的扫码支付,对这位老人而言,却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她守着清晨的寒意,守着她的扁豆,守着亲手栽种的收成来到街头,却连自己的劳动所得是否到账都无法确认。她唯有选择信任,寄希望于遇到的都是好人。
“天已经这么凉了,她的儿子、媳妇为什么不来帮老人卖?”“这钱打到儿媳妇的手机上,儿媳妇会交给婆婆吗?”“倘若这钱到不了婆婆手里,孩子们会给可怜的老人买点日用品吗?”……一连串问号瞬间涌上心头,我内心莫名地压抑。
“也许是儿子、媳妇确实没空。”“也许是老人家的扁豆丰收了,不卖浪费。”“也许是老人喜欢早起出摊,她并不觉得苦。”……我内心快速地进行自我安慰。
我忽然想起自己的奶奶,也曾这样守着菜园和鸡舍,把最新鲜的蔬菜、鸡蛋挑到镇上售卖,只为给孙辈攒点铅笔钱。这些在街头巷尾坚守的老人,他们带着土地的馈赠,带着最纯粹的善意,却在快速发展的时代里,显得手足无措。
“这些,我都要了。”我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将她面前所有的扁豆,拢共五斤,一齐装进了我的袋子里。我又拿起手机,对着那模糊的二维码,郑重地,像是完成一个仪式般,又扫了一次。支付成功的界面亮起,我递给她看。
她眯着眼,凑近了些,其实也看不真切,只连连点头:“收到了,收到了,你是个好人,谢谢你。”她特意多抓了两把小葱塞进袋子,嘴里念叨着:“自家种的,不值钱。”她脸上漾开一个舒展的笑,像是完成了一桩大事。
回到家,妻把扁豆分成五份,四份塞进冰箱,仔细地择了一份,用蒜蓉清炒。我夹起一筷,那豆子清甜,软糯,满口都是阳光与泥土最真挚的味道。我心里还萦绕着那位老奶奶的影子,想着她此刻是否正问儿媳妇,那两笔钱是否都收到了。这五斤扁豆,承载的不仅是一位老人的辛劳,更是一份跨越代际的温暖。在这个追求效率与速度的时代,我们或许该放慢脚步,多留意那些被遗忘在角落的身影,用一点小小的善意,为他们驱散些生活的不易。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