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城的温度
□ 张功伟
宿迁,是我的城。它在节日的序曲中醒来。秋阳被云雾遮挡,似乎特意为我们的“本地游”撑起一把遮阳伞,桂花香气在空气里被酿得半醉。平日被工装与制服熨烫得棱角分明的邻里,此刻都换上了各色秋装,言笑晏晏。这松弛的人间,仿佛一幅流动的设色画。
“嘀——”一声轻响,一抹橘黄挤入视野,是楼下的蔡大姐,骑着她那辆写有“城市美容师”字样的三轮车,那身工装被岁月与汗水洗得微微泛白,却依旧是她的铠甲。她朝我一笑,眼角的纹路漾开,像秋水被微风吹皱,“张老师过节好!准备去哪里旅游?”
“儿子轮到值班,所以没有外出的打算,只准备逛逛本地的景点。”
“那也不错!”
车轮碾过落叶,那抹橘黄,像一枚沉静的印章,稳稳地烙在画卷中央。它不艳丽,却有着足以让所有浮色沉淀下来的力量。远方的喧嚣固然动人,但此刻,我更想读懂这近在咫尺的风景。
这个假期,我带着妻子和小孙女,乘坐公交车来到江苏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我们避开如织的游人,踏入一条寂静的林径。阳光在花海的缝隙间碎成金屑,一位戴红袖章的大叔,正用宿迁腔调的普通话,为外地游客耐心勾勒着路线图,汗珠沿着他朴实的脸颊滑落。他并非景区职员,只是一位退休教师。他说:“在家闲着也不舒服,不如来景区帮帮忙,出点力心里舒坦。”他的热忱,为这片姹紫嫣红的花海,添上了一笔最温暖的人情底色。
在项王故里景区,古城墙下,一位“曲裾深衣”的姑娘,正在为一群孩子讲述霸王的故事。她边讲边与孩子们互动,“力拔山兮气盖世……”当稚嫩的童声汇成雄浑的合诵,我看见传统文化的血脉,在一个个年轻的身体里获得滚烫的新生。
蔡大姐、志愿者大叔、讲解员姑娘……他们是这座城市的“守护者”,是沉默的铆钉,将节日的欢腾牢牢固定在安稳的基石之上。他们的“不变”,锚定了无数远行与归来的“万变”。
而我们,也在这份守护中,寻得了自己的“轻度假”。午后,泡在社区里的图书馆,阳光将书页晒出慵懒的香气。孙女沉浸在文字的迷宫,妻子含笑凝望,时光被书本熨烫得平整而安详。一个黄昏,驱车至古黄河水景公园。不为奔赴,只为目送。看落日熔金,将河水与人心一并烫得温软澄澈。巍然屹立的双塔,在晚霞的映照下,熠熠生辉。那一刻,无须言语,便与天地达成和解。
假期尾声,妻子要复刻一道濒临失传的家乡菜——“捆香蹄”。小小的厨房,成了我们一家人的领域。这道菜是我母亲生前教妻子做的,妻子凭着记忆,指挥我们洗、腌、捆、煮,儿媳全程录视频存档。氤氲的雾气里,是家人的欢声笑语,是食物的醇厚香气,更是光阴倒流的味道。当这道菜端上餐桌,我们品尝到的,是一种被血脉反复确认的归属感,是那缕最浓的乡愁。
再遇蔡大姐,是在楼下。她换了素净的连衣裙,与家人散步。她笑着问我:“假期过得得味吧?”
我用力点头:“得味!”
那一刻,苏轼的话毫无预兆地漫过心田:“此心安处是吾乡。”
真正的吾乡,或许并非地理上的籍贯,而是那个能安放你灵魂的地方。这里有守护者的敬业,给予你安稳;有抬眼可见的古黄河落日,给予你壮阔;有触手可及的书香,给予你丰盈;更有那一捧永远为你升腾的人间炊烟,给予你最踏实的温暖。这,便是一座城的温度。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