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着水网看宿迁①
互联互通互调互补 河湖安澜的水利智慧
编 者 按
自2023年入选首批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以来,宿迁坚持系统融合,聚力“联网、补网、强链”,推动四级水网互联互通,累计实施水网工程48项,完成投资143.86亿元。宿迁已经探索出独具特色的“一个目标引领,两大关系统筹,三类河湖共治,五路并进突破”的“1235”市域水网建设模式,在2025年夏季补水、秋季防汛中充分彰显实战效能。即日起,本报推出“跟着水网看宿迁”系列报道,从防洪保安、资源配置、生态修复、运管机制、乡村振兴、再生水利用、文旅融合等多维度,全景展现宿迁水网建设实践成效,见证水如何赋能一座城,滋养一方人,激活一域经济。
本报记者 史雅琪
■ 通 讯 员 周 悦 王燕妮
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托。作为淮河水系与沂沭泗水系的交汇枢纽,宿迁境内分布着骆马湖、洪泽湖两大淡水湖以及73条纵横交错的骨干河道,水安全保障事关城市发展全局。
近年来,宿迁立足流域水情实际,通过巩固流域防洪屏障、提升区域排涝能力、强化城市防洪韧性等一系列精准举措,下活治水“一盘棋”,成功应对多轮极端天气,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筑牢了“水安全屏障”。
摸清水系“家底”
构建科学防洪排涝体系
宿迁的水情,既有“两湖相拥、三河穿城”的生态优势,也面临着流域洪水叠加的现实挑战。市域内沂沭泗水系和淮河水系在此交汇,形成了复杂的水治理格局。宿迁以“洪涝统筹、高低分排”为原则,构建了“淮沂互联、河湖互通”的立体化水网体系。骆马湖、洪泽湖两大淡水湖不仅是重要的水资源储备地,还是流域洪水调蓄池,淮河、新沂河、中运河等73条骨干河道构成了全市洪涝外排的“主脉络”,为守护全市人民的 家园安全筑起了第一道坚固防线。
如果说市域水网是宿迁防洪的“骨架”,那么流域性防洪工程就是支撑“骨架”的 “脊梁”。宿迁紧紧抓住国家、省推进重大水网工程建设的机遇,实施了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安全建设等一系列标志性工程,让全市流域防洪能力实现了从“保安全”到“提标准”的跨越式提升。
更令人瞩目的是,宿迁正积极推进骆马湖新沂河提标、淮干溧河洼治理等国、省重大水网工程。据介绍,骆马湖、新沂河是沂沭泗水系排洪的关键通道,此次提标工程将通过河道疏浚、堤防加固、建筑物改造等措施,推动沂沭泗水系整体防洪标准从50年一遇提升至100年一遇;淮干溧河洼治理工程则聚焦淮河干流防洪短板,结合下游正在实施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完工后将推动洪泽湖防洪标准从100年一遇向300年一遇迈进。
推动市域水网建设
提升区域排涝能力
如果说流域防洪是构建“大格局”,那么区域排涝是畅通“内路径”。中小河流是连接流域性河道与田间沟渠的重要纽带。宿迁以国、省骨干水网为基础,统筹流域与区域以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水网之间的关系,治理黄河故道、西民便河、岔流新开河等30余条河道总长860余千米,治理河道防洪标准达20年至50年一遇,排涝标准基本达到10年一遇。
泗洪县金锁镇居民王大爷说:“以前一到雨季,我们村旁边的安东河就容易漫堤,地里的庄稼经常被淹。现在河道加宽了,河堤也加固了,我们种田安心多了。”这也正是宿迁提升区域排涝能力的生动写照。
当前,宿迁并未停下提升区域排涝能力的脚步。淮沭河以西洼地治理、柴米河治理、前蔷薇河治理等工程的前期工作正加速开展。“这些工程落地实施将进一步扩大涝水外排出路,提高骨干河道的防洪除涝标准,让市域水网的‘联网、补网、强链’作用更加凸显,全面提升区域水安全保障能力。”市水利局规划计划处负责人表示。
增强城市安全韧性
让“水城”安全更宜居
宿迁是一座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的城市,中心城区河网密布,如何在发挥“水城”特色的同时,保障城市防洪安全,是宿迁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在中心城区防洪方面,宿迁依托骆马湖、新沂河、中运河等流域性河湖堤防,打造 外围防洪屏障;在排涝体系建设上,以西民便河、总六塘河、黄河故道等为骨干外排通道,形成了“分区治理、高低分排,自抽结合、精准调度”的调度格局。
“这种分区布局的好处在于,能够根据不同片区的地势高低、河网特点,进行精准的涝水调度。”市水利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如遇到强降雨时,运西片区上游“高水”可通过九支沟、十支沟等河道汇入东沙河,绕出主城区,错峰排涝,减轻重点部位排涝压力。“低水”直接进入西民便河,减少积滞时间,有利于涝水快排,保障重点部位安全。下游刘桥泵站抽排涝水入黄河故道,形成城市排涝双出路,提高排涝可靠性。
如今,行走在宿迁城区,无论是古黄河水景公园的碧波荡漾,还是中运河风光带的绿树成荫,都让人感受到“水城”的独特魅力。这背后,正是有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作为坚实支撑。通过提升城市防洪排涝水平,宿迁不仅让居民的生活更加安全,更让城市的宜居指数不断攀升。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