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迁学院——
奋楫扬帆 打造新时代一流应用型高校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民办到公办。历经22年发展,从建校之初的“省市共建、八校联建、公办民营、合作办学”,到2020年开始转制,坚持“学校为家、学生为本、人才为要”办学理念,再到“聚焦‘三高目标’、聚力‘四大突破’,创建地方性、有特色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目标,宿迁学院始终坚持高举教育创新旗帜,奋力朝着更高的目标定位迈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以生为本 点亮逐梦之路
“学长讲述了备考经验,让我们更加明确了自己奋斗的目标,很感谢学校提供这样的交流平台。”不久前,宿迁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开展“锦囊工程——省委选调生备考指导交流会”活动,备考选调生的冯英轩深有感触地说。
今年5月,宿迁学院启动实施大学生成长成才“锦囊工程”,分三阶段推进,将“全面规制”与“个人定制”相结合,精准对接每名学生的实际需求,做到“入学有教育、学中有引导、毕业有规划”,实现“进阶育人、接力育才”。在“育苗期”,围绕“我是什么样的人”开展差异化教育;在“成长期”,围绕“我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明确不同阶段目标;在“收获期”,围绕“我将如何成为这样的人”,构建“开题、做题、中检、反馈、修正、答辩”运行机制,探索“招培就”一体化育人体系。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向阳而长,‘锦囊工程’通过系统化、靶向化、工程化的方式,精准对接每一位学生的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有温度的培养方案,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宿迁学院党委书记徐德说。
转制四年来,宿迁学院秉承“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在思政工作、日常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新进步,积累了新经验。目前,学校有4500多名学生考取研究生,2800多名同学考取公务员、事业编制和选调生,近300名毕业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国家级计划。2024年,该校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首次突破国赛银奖,获国赛银奖1项、铜奖3项,获省复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学校首次被授予“优秀组织奖”。在“挑战杯”系列竞赛中,该校学生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主体赛一等奖1项,在省赛中获优胜杯及特等奖1项,在各赛道中获省级奖项16项;获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铜奖,省赛银奖2项、铜奖3项。截至目前,该校在省级以上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1万余人次,其中A类学科竞赛获奖490余项,走出了一条具有宿迁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新路。
筑巢引凤 广聚四海贤才
人才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要素。宿迁学院以落实宿迁“人才新政16条”为抓手,推出“17相约人才咖啡厅”品牌活动,把人才工作放在全市人才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定位、筹划,进一步做到学校人才工作与宿迁人才新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17相约”寓意“一起相约”。每月17日,宿迁学院邀请人才或人才相互邀请,一起谈学术、谋发展,围绕人才成长、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学生培养、国际合作与交流等不同话题开展专题交流。截至目前,“17相约人才咖啡厅”已举办8期不同主题的活动。
“围绕青年学者的科研需求、成长需求、进步需求,学校全力‘搭台子、扶梯子、给位子’,为青年人才提供优质的发展平台和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在宿迁学院首届国际青年学者“西楚论坛”上,徐德说。
宿迁学院首届国际青年学者“西楚论坛”是该校始终坚持“人才为要”办学理念的有力体现。近年来,宿迁学院始终坚持“人才为要”办学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研究制定人才招引政策,全方位解决各类人才的后顾之忧,扎实推动宿迁学院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产教融合、资源共享等领域交流合作取得更大突破。
与此同时,宿迁学院不断拓展海外引才渠道,先后与英国苏曼教育国际发展中心、德国中华总商会、西欧宿迁同乡会等17个机构、组织建立海外引才战略合作关系,同时启动了“海外引才大使”聘任工作。转制四年来,宿迁学院共引进高层次人才350余人,其中海外人才60余人,人才优势不断叠加,人才效应初步显现。
思政大课 培育时代新人
升国旗、唱国歌、授营旗,在宿迁学院田径场上,全体校领导、中层干部和2024级新生身着军绿色戎装,英姿飒爽……今年9月9日到11日,一堂“思政大课”在宿迁学院田径场上“动起来”。
“要练出敢打必胜的铁肩膀,练出健硕有力的强体魄,练出团结奋进的真本领,练出纪律严明的硬作风,把激发出来的满腔热情,转化为推动学校创建地方性、有特色的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际行动。”徐德向近5000名参训师生表达了真诚的期望,他表示,希望通过军训这堂“思政大课”,大力弘扬艰苦创业、改革创新、拼搏创优的“三创”精神,进一步提振精气神、激发新干劲,为宿迁学院实现“两聚一创”奋斗目标和“三步走”战略安排汇聚力量、积聚动能。
立鸿鹄之志,建强校之师。转制以来,宿迁学院坚持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把迎新军训作为“思政首课”,将“迎新生”与“育新人”相结合,最大程度发挥“首因效应”,为该校学子扣好进入大学的“第一粒扣子”,努力把学子培养成有家国情怀、有人文素养、有匠心品格、有吃苦精神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聚焦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四大行动”,宿迁学院出台了《宿迁学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强化青年思想引领,做“亮”思政教育活动,做“优”志愿服务活动,做“强”社会实践活动,做“特”新生军训工作,成效显著。该校学生葛子惟获2022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丁子越成为该校首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23年,共有74名学生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等服务项目录用,宿迁学院学子的家国情怀得到有力彰显。
校地合作 赋能地方发展
“校地企”合作是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充分激发“校地企”合作活力,将进一步助力新质生产力“腾飞”。
宿迁学院始终坚持“扎根宿迁办大学、办宿迁大学”的发展战略,实施服务宿迁“三联三融”十大星火计划,推进“校地”融合发展。“‘校地’融合发展能够使科研成果进一步转化为产业成果,从而实现合作共赢。截至目前,学校已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签订30余份战略合作协议,与3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建了30多个市级重点实验室,携手京东建成京东现代产业学院,和华为共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宿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建宿迁大学科技园,在推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宿迁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潘志明说。
按照“重点专业对接主导产业、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思路,宿迁学院优化学科布局,提高学校专业与地方产业的契合度,为地方产业发展育人储能;围绕产业技术难题和市场需求,开展科研攻关,为地方产业发展蓄势赋能;引育高水平师资,为地方产业发展增效释能。
步履坚定,铿锵前行。转制以来,宿迁学院发展呈现多点突破、整体提升、后发快进的强劲态势,取得了“教育部合格评估高标准通过”“300名高层次人才招引到位”“新校区顺利开工建设”“高质量发展取得争先进位”“‘三创’精神深入人心”五大标志性成果。
回望来路,轻舟已过万重山;展望未来,一切任重而道远。“未来,我们将强化地方性这一办学定位、服务面向,深入推进服务宿迁‘三联三融’十大星火计划,真正做到走进宿迁、服务宿迁、融入宿迁,早日建成宿迁人民期待的宿迁大学。”徐德说。
本版组稿:王菁 许陈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